在研究世界现代化进程时,英国一向是国内学界重点考察的经典案例,而且,普遍的看法是,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现代化类型,一类是“内源”和“先发”型现代化,再一类是“外源”和“后发”型现代化,只有英国才是当之无愧的“内源”和“先发”现代化的原型。据认为,在“内源”、“先发”型现代化中,现代变革的动力主要来自内部,变革的步伐领先于其他国家,而且,变革是在市场力量主导下,以自下而上甚至放任自流的方式自发地展开的。有关现代化类型以及英国现代化的上述看法先由业师罗荣渠先生系统提出①,后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认同,乃至已经成为某种学术共识②。 然而,实证地考察相对完整的英国现代化进程却可发现,所谓英国现代化“内源”和“先发”说,虽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却是缺乏历史依据的一种想象,是对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的一种脱离事实的理想化。该历史观的弊端在于,它虚构出一个现代化领先者内生演化和自我变迁的历史假象,夸大了市场经济因素自发成长并循序渐进的一面,同时也消解了国家政治力量干预经济以图迎头赶超的另一面。这种历史观实际上暗合了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立场,从近年有关大国崛起的片面历史解读可知,它包含着误导现代化后来者的风险。显然,澄清所谓英国现代化“内生”、“先发”的流行观点,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起始条件和发展历程,尤其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认识英国促进现代化的政策手段,从而对思考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问题会有所启示。 一、英国现代化何曾“内源” 学者们之所以将英国的现代化定性为“内源”,是因为他们看到,作为现代化原动力的“工业革命”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早期首先发生于英国,那里通过自身力量的积聚率先实现了现代生产力的孕育和突破。一般而言,这样的看法并无不当之处。可是,假如再深入一步考察工业革命之前的欧洲历史,却会让人看到意想不到的景象。亚瑟·刘易斯说过:“改变世界的那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末,不过,自13世纪以来,英国发生过许多次工业革命。”③ 道格拉斯·诺思也说道:“需要修正我们对于过往两个世纪所持的公式化观点。我们现在称作工业革命的这个时期,并非如有时相信的那样,是与过去的彻底决裂。相反,它是既往事件逐渐演化的最终结果。”④ 根据这些提示,可以发现,在工业革命之前的长期产业进步中,英国在1540-1640年间早已经历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运动,不妨名之曰“初始工业革命”。而这场初始工业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为英国日后那场著名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关键的基础,更在于这是一场纯粹“外源”的现代化运动。 初始工业革命启动前,英国的产业在欧洲范围处于全面落后状态。为改变这一局面,大致从16世纪中期起,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等决策者“极其渴望发展每一种类的英国产业,俾以让英国不仅在经济上独立起来,能够支付某些进口,而且也许还能生产可出口至海外市场的高价值产品”。最后付诸实施的政策是,由王室向那些“具有足够企业精神,可资移植新技艺或者引进新制造业”的人士包括外国人颁发特许证,利用该垄断性的特许证制度来撬动产业升级。“伊丽莎白的目标是要引进明矾、玻璃、肥皂、油、盐、硝石、金属片的制造,这些产品此前均赖进口。新颖性是颁发特许证的标准。”⑤ 当时的通行做法是,以一定年限的特许专营权换取技术和产业的本土化,故而,特许证制度本质上是一项鼓励进口替代的政策。现知,“在伊丽莎白治下授予的55项垄断特权,有21项是授给外国人或归化英国的国民,所制造的产品包括肥皂、排水机、掘地机、烘炉和熔炉、油料和皮革、碾磨机、盐、玻璃、玻璃杯、水泵、书写纸等,当然也引进了炼铁、碾谷、轧油和纺织的整染、砑光等工艺”⑥。 正是借助工业革命前这场大规模的进口替代运动,英国政府从欧洲大陆移植了一系列新企业和新产业。“在16世纪后60年里,首批造纸厂、首批火药厂、首批火炮铸造厂、首批明矾和绿矾厂、首批食糖炼制厂、首批硝石厂,都是从海外引进到这个国家的。”在这些行业中,英国原本也不是没有一点小作坊,但它们“产量微不足道,生产场地简陋原始”,与“历史更早、生产规模更大”的大陆无法相比。如今官方依靠引进设备和技术所兴办的工厂则雇佣工人多、重型机械多、投资量大、产量也更大。例如,在冶金领域,英国铸铁用的鼓风炉本来就从欧洲大陆引进过,到这一时期则又再次从大陆引进大型鼓风炉,其铁年产量达到100-500吨甚至更多,大大超出英国原来小铁炉年产最多20吨的水平。大型炉子以及水动力机械及其配件等海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的采用,让整个冶金行业脱胎换骨,从铁制品加工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到大型铜、锡企业以及大型钢厂的建立,都是此期从大陆引进的结果。因此有断言:“16世纪后60年中引入英国的所有这些制造业,为工业资本主义的成长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⑦ 在这一轮引进的带动下,英国实现了广泛的产业升级,尤其是采煤业的技术进步为后来工业革命时的领先优势奠定了关键的基础。在采煤行业,16世纪中期前,英国单位煤矿的年产量很少超过几百吨,而利用大陆技术改造矿井排水和通风设施之后,到1640年前夕,年产1000-25000吨的煤矿已经司空见惯。当时英国的煤产量能够达到数倍于整个欧洲大陆的水平,靠的就是数以百计的此类矿井的设施改建。正是基于引进所提供的条件,英国在这场初始工业革命中率先实现了煤对于木材和木炭的革命性替代,并引发了一系列产业的布局集中以及流程改造,由此大大促进了各类产业的规模扩大和工艺进步。英国人之所以领先一步地发现并使用焦炭,大规模地烧制砖块和玻璃等等,都与燃料类型的改变密切相关⑧。特别是炼铁中焦炭的使用,被认为比起日后快速的机械化和棉纺织业的增长,“对于工业化甚至更具有根本意义”⑨。 根据经济史家约翰·内夫的总结,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初始工业革命中,英国借助三种方式建立起了大规模工业。“第一是引进了宗教改革之前在英国几乎未曾立足的一系列资本主义产业;第二是把此前尤其在欧洲大陆某些地区已知、但在英国很少使用的各种技术流程应用到旧有产业中去;第三是发现和应用了新的技术方法。”很显然,这三种方式中,前两种都是直接的外源性引进,而第三种也还是建立在引进基础上的。顺便指出,内夫的这些结论本身立足于前人的大量研究成果,而且,“以后的研究,尽管有时是批评性的,也确认了内夫的论点”⑩。简言之,经过这场“外源”推动的工业化,英国达到了多数产品进口替代甚至部分产品向外出口的目的。而且,各种“外源”要素据信都具有强大的“示范激励”效应,其“对工业资本主义在英国的成长产生的影响,超出了产量和雇工数这些可计量指标”(11)。例如,在生产关系方面,“16世纪与17世纪工商业制度结构中已出现实质性变化:行会消匿、商业公司开始更新、新的工业组织开始产生”(12)。由外部因素触发的英国产业领域的深刻变革于此可见一斑。 与所谓英国现代化“内源”论相反,英国在这一工业化关键时期的产业进步显然主要是“外源”推动的。特别引人瞩目的是,此期促成英国生产力增长的动力直接得自外来技术人员的引进,有关例证可谓不胜枚举。“皇家矿业学会”兴办的巨型铜业开采和冶炼企业依靠了来自德国的熟练技工;数家钢厂的建造借助了荷兰的熟练技工,其中1565年于萨塞克斯兴建的钢厂确知曾雇用30名外国工人;较大规模的商业性玻璃生产厂也是依靠外国工匠而兴建(13)。最显著的领域莫过于触发英国工业革命的纺织业。自威廉一世时代起一贯的吸引外国工匠的久远传统不必赘述,单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乘法国及尼德兰宗教迫害之机,把“大批宗教难民作为‘英国经济和工业方面有价值的资产’而加以吸收”。向移民颁发特许证、授予专利权、给予宗教宽容、以学徒制促进技术本地化等,诸多政策合在一起,终于造就了数十万之多的工匠大移民,使得英国的纺织业决定性地形成了品种繁多、档次提升、工艺全能这样的竞争优势(14)。故此,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结论是:“每一个欧洲大陆国家都是这个岛国的老师,英国的每一种工业技术都是向这些国家模仿来的,它学会了以后就把这些工业建立在自己的国土上,然后在关税制度下加以保护,促使它们发展。”(15) 毫无疑问,长时期内更为发达的欧洲大陆的确是英国现代化的“外源”动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外源”事实,有经济史家认为,称英国为“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往往让人忽略了欧洲大陆曾有的工业优势。事实上,“假如英国从未存在过,或者在一场滔天海啸中沉没了,欧洲(及美洲)也还是会工业化的,尽管路径可能有所不同”(16)。“我们有理由推论,假如英国没有率先起飞的话,正在起作用的各种力量迟早会使欧洲别的国家(或者美国)起飞。这种情况可能不需要太长时间就会发生。”(17)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英国以及欧洲的有利条件在于,它们实际上同处一个互动密切的列国体系中,所以,它们本质上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技术熟练的工匠们如同学者和艺术家一样,把整个欧洲当成自己的家”,一国在任何领域中的技术进步终究会较快地流向他国(18)。特别在西欧范围内,物和财、人和技艺、思想和做法等各种物质与精神要素频繁地跨境流动,形成了一种激发相互学习和彼此竞争的互动大环境,这是同期世界其他地区均无可比拟的,英国的初始工业革命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得以发生的。故此,“英国的工业革命不能单纯以英国的情况来解释,因为这个国家构成了范围更大的经济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这个大经济称为‘欧洲经济’或者‘隶属于欧洲海洋强国的世界经济’,英国不过是经济关系大网络中的一部分”(19)。凡此种种,都昭示了英国现代化性质远非“内源”的真相。 至此,仅通过剖析17世纪中叶以前一百来年的英国历史便知,英国曾有过一场与此后那次工业革命相比“毫不逊色”(内夫语)的初始工业化运动,当时英国通过引进外部生产要素而为众多行业奠定了成长的基础,日后的工业革命正自此派生而来,并与此一脉相承。初始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是,它主要依靠了外部因素的推动,从而证伪了所谓英国现代化纯系“内源”这一定论,足以让人看清,有关工业革命以及英国现代化的通行说法,即所谓英国依赖内部因素在18世纪率先经历了一场“内源”型变迁云云,不过是一种非历史的观念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