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刘咸炘经学观述略(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严寿澂 参加讨论

(九)《四书》《孝经》:既重为己之学,以《论语》为群经纲领,故于《四书》甚为重视,以为《大学》《中庸》“实为宏至”,虽本在《礼记》中,“原可裁篇别出”,程、朱以前,梁武帝、司马光“皆曾单说《中庸》”。汪中谓“《大学》非至德要道”,鉴泉反驳说:“然则小学乃为至德要道耶?门户之见,失其本心矣。”于《四书》注释,谓“自以朱注为长”,“然朱注圈外所引上蔡(谢良佐)、横浦(张九成)、龟山(杨时)诸说,则大有弊”,原因在“论圣门弟子太苛”。汉学家“矫过高空虚之病,又未免庸浅琐屑”,以为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二书,“徒以考据为长”,“则不免买椟还珠矣”,谓“汉学家不长《四书》,亦犹宋学家不长《诗》《礼》”。然而对汉学家的《四书》学,亦并非全盘否定,特别举出近人黄鹤《四书异同商》一书,以为“荟萃宋、汉二家之说,颇详密”。于《孝经》则谓“语短而义实恢宏,与《礼运》同美”,意谓此乃孔门社会理想之所寄。(73)
    综上所述,可见鉴泉治经,犹如治其他一切学问,最难能可贵处在知类与通识。
    注释:
    ①《认经论》,《中书》卷2《推十书》,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原刊本,第1册,第23页(原书,页一上)。
    ②皮锡瑞:《经学历史》“序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页。
    ③按:《孟子·告子上》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④⑨《一事论》,《中书》卷2,第14-16页(原书,页十四--十八);第19页(原书,页二三下),所谓时风、土风,鉴泉解释道:“纵为时,横为地。《汉书·地理志》曰:‘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此言土风时风之异也。二者互为因果。”见《治史绪论》,《推十书》第3册,第2390页(原书,页九下)。
    ⑤《文学述林》卷1《文学正名》,《推十书》第3册,第1810页(原书,页二上)。
    ⑥⑧⑩《认经论》,《中书》卷2,第24页(原书,页二下--三下);第27页(原书,页八上);第27页(原书,页九);第28-29页(原书,页十上--十三下)。
    ⑦《〈文史通义〉识语》卷上〈内篇〉,《推十书》上册,第696页(原书,页一下)。
    (11)《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上册,第498页。
    (12)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3-65页。
    (13)(14)(16)《认经论》,《中书》卷2,第28-29页(原书,页十上--十三下);第27页(原书,页九下);第29-30页(原书,页十三下--十四上)。
    (15)见其《〈蒋庄问学记〉及〈学术自传(片段)〉》,见所著《菿闇文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下册,第978、1030页。并参看《从汉初今文经的形成说到两汉今文〈礼〉的传授》,载上书下册,第503-558页。
    (17)《续校雠通义》上册,《推十书》第2册,第1586-1587页(原书,页一下--二上)。
    (18)沈凤笙先生探索宗周礼乐文明,功夫精密,成就卓著,从“学”字的含义入手,指出周代“学在官府”,所教所学的是“官府执掌的事务”,故“宗周王官之学不是局限于胡适氏所说的学术思想”,而是“指国家在当时所能涉及(广度)和所能达到(深度)的百科之学”。见《略论宗周王官之学》,《菿闇文存》上册,第426-436页;足可为鉴泉的论断作佐证。
    (19)(22)《本官》,《中书》卷2,第36页(原书,页二六上);第34-35页(原书,页、二三上--二四下)。
    (20)《左书》卷2《〈儒行〉本义》,《推十书》第1册,第53页(原书,页二上)。原文谓“儒家之名,盖不始于战国”,“不”字显为衍文。
    (21)《子疏定本》上册,《孔裔第二》,《推十书》第1册,第800页(原书,页十九上)。
    (23)《国史要义》,台湾“中华书局”1984年影印1948年中华书局原刊本,第67-68页。
    (24)《子疏定本》下册附〈学变图赞〉云:“老、孔之传居中,其余递传而去中渐远,左偏虚,右偏实,终为儒、法、道三家。”第875页(原书,页六七上)。
    (25)《认经论》,《中书》卷2,第32页(原书,页十八下--十九上)。
    (26)(27)(28)(29)(30)(31)(32)黄曙辉点校《史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凡例》第1页;卷一,第1页;卷一,《百家》第10页;同卷,《史学》,第4-5页;卷二,《原道》,第25-26页;卷三,《原儒》,第55页;卷四,《征孔》,第82页;卷一,《百家》,第10-13页;卷二,《杂家》,第36页。
    (33)《子疏定本》上册,《老徒裔第三》,第810页(原书,页三九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