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两汉赋家的入仕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龙坚毅 参加讨论

学界研究汉赋家的学术成果颇多,但是多关注汉赋家的文学创作、生平考证、文人心态等方面,较少学者涉猎他们的入仕途径及仕途发展。两汉赋家多入朝为官,研究他们的入仕途径,不仅可以全面准确了解汉赋家和汉赋作品,还可探求两汉选官制度的运作方式以及两汉赋家在汉代官吏体系中的地位。本文较全面地收集整理汉赋家的入仕资料,研究他们的入仕途径以及仕途迁转情况,由此探察汉代察举制度的发展变迁以及汉代中央皇权的盛衰变迁。
    一、研究的前提
    汉代赋创作繁盛,作者众多,仅班固《汉书·艺文志》就记载西汉赋共941篇,作者当在73人以上,史书未提及的汉赋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但多数汉赋作品因年代久远已经散佚。过去学者研究汉赋,主要是依据清代严可均辑校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但是该书收录了汉代各种体裁文章,汉赋作品分散收录在各个作家的名下,很难看出汉赋的整体情况。当代学者费振刚等著《全汉赋校注》,①全面收录整理辑校现存汉赋,本文以该书辑录的汉赋家为研究对象,以此分析汉赋家的入仕情况。
    《全汉赋校注》共收录汉赋家90名(包括一名无名氏),有70名曾入仕,其余则为帝王、诸侯、妇女、隐士。帝王诸侯有7名,有汉武帝刘彻、汉灵帝刘宏、汉献帝刘协、淮南王刘安、中山王刘胜、蓼侯孔臧、临邑侯刘。女性赋家有班婕妤、班昭、马芝(马融之女)和丁廙妻。未曾入仕的汉赋家仅五名,其中侯瑾“州郡累召,公车有道征,并称疾不到”;②王延寿少有俊才,但是溺水早卒;③外戚梁竦感叹“闲居可以养志,诗书足以自娱,州郡之职,徒劳人耳”,不愿入仕;④刘琬善于占侯,“举方正,不行”;⑤郦炎“州郡辟命,皆不就”,后来因官司死于狱中。⑥此外尚有三名赋家的生平无法考证,他们是盛览、庆虬之和刘广世。《西京杂记》载盛览曾向司马相如请教作赋;⑦而庆虬之作《清思赋》,不被世人看好,于是假托司马相如之名才被世人所知。⑧关于刘广世,仅在《艺文类聚》卷五七傅玄《七谟》序提到他曾仿照枚乘《七发》作赋。
    入仕的70名汉赋家或为朝中大臣,或为诸侯贵宾,或为公府掾属,或为郡县小吏,约占《全汉赋校注》收录汉赋家总数的80%。他们兼有赋家和官吏的双重身份,因此,研究汉赋家不仅要了解他们的创作经历,还要了解他们的为官经历。此外,由汉赋家的入仕途径亦可加深对当时的选官制度和人才制度的了解。
    二、两汉赋家的入仕途径
    汉代选拔官吏的方式多途并进,有察举、辟除、征诏、荐举及杂途等,其中察举具有岁举常制性质,在两汉仕进制度中占据主体地位。⑨
    汉代察举始于汉文帝时期,文帝于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曾下诏“举贤良”、“举能直言极谏者”,首开汉代察举之风。汉武帝元光元年,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岁举,这一选拔官吏的形式遂成定制。西汉通过察举进入政坛的汉赋家不多,仅董仲舒通过察举中的特科--举贤良进入仕途,东汉由察举入仕的汉赋家剧增,有12名。
    察举作为汉代推荐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包括许多特定的科目,如孝廉、茂才(秀才)、贤良方正与文学,以及明经、明法、治剧、武猛等科目。汉赋家由举孝廉入仕的人数颇多,如葛龚“举孝廉,为太官丞,上便宜四事,拜荡阴令”;⑩崔琦“少游学京师,以文章博通称。初举孝廉,为郎”;(11)朱穆“初举孝廉。顺帝末,江淮盗贼群起,州郡不能禁。……冀亦素闻穆名,乃辟之,使典兵事,甚见亲任”;(12)延笃“举孝廉,为平阳侯相”;(13)刘梁“举孝廉,除北新城长”;(14)袁安“举孝廉,除阴平长、任城令,所在吏人畏而爱之”;(15)桓彬“少与蔡邕齐名。初举孝廉,拜尚书郎”;(16)杨修“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17)有三人通过举贤良进入仕途,“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焉”;(18)皇甫规“冲质之间,梁太后临朝,规举贤良方正”;(19)张奂“复举贤良,对策第一,擢拜议郎”。(20)此外,班彪以举茂才入仕,“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21)崔寔以举至孝独行入仕,“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22)可见,东汉由察举入仕的汉赋家不仅人数增多,而且察举科目也多样化,包括了举孝廉、举贤良以及举至孝独行等,这一变化与东汉察举制度日趋完善、察举人数增多有关。
    除察举外,征召、辟除、纳赀、上书等也是汉赋家入仕途径,其中又以征召和辟除居多。
    两汉通过皇帝直接征召进入仕途的汉赋家以武帝、宣帝时居多。武帝还是太子时,就十分仰慕汉赋家枚乘,他即位后,“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死。诏问乘子,无能为文者,后乃得其孽子皋”。(23)宣帝仿效武帝,也广招人才,“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益召高材刘向、张子侨、华龙、柳褒等待诏金马门”。(24)成帝时,刘歆也以能文得以召见,他“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25)东汉光武帝时,班彪以才被召,“帝雅闻(班)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26)明帝博召文学之士,傅毅因此被任命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27)安帝“公车特征(张衡)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2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