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汉赋家的入仕(4)
汉赋家入仕途径呈现多样性和相对宽松的环境,体现了汉代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气度和胆量。汉代是一个颇有建树的朝代,其文治武功需要选拔大量的人才,不单是汉赋家,有些大臣的入仕方式也不同一般。史载:“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93)这些汉代名臣竟出自牧羊人、商人、奴仆、俘虏等地位低微的人,这在以后的朝代中是比较少见的。正因在这个开放的大环境下,汉赋家才得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仕途,由此也可以看出汉代社会积极进取开放的社会风尚。 (二)汉赋家的入仕途径呈现时代性特点,体现了汉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汉赋家入仕途径多样化,但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通过分析不同时期汉赋家的入仕途径,可以探求汉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和政治权利的变迁。 西汉初年客游诸侯的汉赋家较多,汉高祖大封同姓王,期望形成拱卫中央的地方势力。当时的诸侯王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广招宾客,培植自己的势力,因此邹阳、公孙乘、路乔如、公孙诡、羊胜、枚乘、司马相如等汉赋家都选择客游诸侯国,其中枚乘和司马相如还辞去朝廷的官职,成为梁孝王的宾客。后来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诸侯王国,比如平定七国之乱,对诸侯王国实行左官律、阿党法,限制、打击游士到诸侯王那里做官。此后许多汉赋家或其后人又回归到朝廷,如司马相如、严助、枚皋等。至汉亡,诸侯王国再也没能形成足以吸引大量文学家的文学团体。 此后,由皇帝征召和察举入仕的汉赋家人数增加,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东汉后期,由上两种途径入仕的汉赋家减少。此时,察举常常被权贵豪族所把持,再加上皇权的衰弱,许多人不再以察举为荣,出现了拒举不就的现象,而辟除逐渐成为主要的入仕途径,尤其公元189年董卓入京以后,汉王朝就已经名存实亡了,这以后的汉赋家基本上是辟除入仕,如崔瑗、王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繁钦、丁仪和丁廙等人任职于曹操府或袁绍、刘表府。 汉赋家入仕途径的变迁,不仅体现了汉代察举制度的发展变化,还与中央皇权的盛衰息息相关。他们从地方到中央再到地方的流向,恰好反映了中央皇权由弱变强再逐渐衰弱的过程,因此,研究汉赋家就须探索汉代整个时代的变迁。 (三)两汉赋家不同的仕途迁转体现了汉代选官体系的价值取向 据前文所述,汉代统治者十分优待汉赋家,司马相如等人仅因擅长作赋进入仕途,他们常常献赋而被赏赐财物、甚至官职,但是仅凭文学特长,他们很难晋升高级官吏行列,这与汉代选官体系的价值取向有关。 汉代对官吏有一套严密的考核制度,根据官吏的治绩功状,评定优劣,分别给予迁降赏罚。(94)主官考课属吏一般注重才行和功绩,如光禄勋考核郎官,“以高功久次才德尤异者为茂才四行”。(95)高功久次,即指功次劳绩;才德尤异可用“四行”概括,即“敦厚、质朴、逊让、节俭”。(96)在这一考核体系下,汉赋家的文学特长则无优势。实际上,皇帝大量征召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等汉赋名家,不是让他们治民、理财,更多的是从文学需要出发。因此,他们在皇帝左右实际上是一种文学顾问、随从,多从事典校书籍、应召作赋、顾问应答等文化性事务,很少从事治民理财等工作,因此很难进入高级官吏阶层。 另外一些汉赋家通过察举、辟除等方式入仕,比较符合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他们有的擅长带兵作战,有的擅于理民,有的治国有方,不少人还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仕途发展十分畅通。他们有良好的文学修养,也积极创作汉赋,故汉代有“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97)之说。 注释: ①(91)费振刚、仇仲谦等:《全汉赋校注》,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页。 ②③⑥⑩(11)(14)(27)(32)(39)(40)(66)(67)(68)(90)《后汉书》卷八十《文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649、2618、2647、2618、2619、2639、2613、2616、2645、2652、2613、2614、2619、2616页。 ④《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72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