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战前经济剖析
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希特勒赖以发动侵略战争的基础。但是,对于他发动战争前的德国经济,过去史学界很少发表专论。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 中外近现代历史说明,任何一个阶级的政治家上台执政,都必须抓经济,解决经济问题,而且还必须用一定的理论指导经济活动。不过阶级不同,抓经济的目的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不同,所持的理论依据也不同。 希特勒上台后,花费很大力量抓经济发展。但是,他抓经济不是为民造福谋利,而是为了建立战争经济体制,为侵略战争建立经济基础。因此,希特勒发展经济完全是以法西斯理论为指导,把他的种族主义、复仇主义和民族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加以具体运用,而“生存空间论”和“领袖原则”,则是他发展经济的两根理论支柱。 希特勒抓经济,没有起用什么知名的经济理论家,也没有由多谋善断的经济工作专家组成的智囊团。他所重用的人,除了一些垄断组织的巨头外,再就是那些法西斯头目。即使在经济工作中起决策作用的沙赫特、戈林、丰克以及法西斯经济学家阿·维柏尔、诺宁勃鲁赫等人,也没有提出什么新的经济理论来指导经济发展。沙赫特认为凯恩斯的思想是纳粹党的“经济的理论说明和辩白”。如果说希特勒改组和发展经济的工作同凯恩斯学说中的“国家干预经济”和“经济的军事化能够刺激工业发展”等观点有着某些联系的话,还倒不如说法西斯理论对希特勒的经济工作所起的作用更直接更大。法西斯理论在纳粹德国经济领域中具体加以运用,才使希特勒获得了发展经济的经济理论指导。这就是法西斯主义的军事经济理论。 希特勒发展经济的理论支柱之一,就是“生存空间论”。希特勒泡制的“生存空间论”,除了领土要求之外,还具有经济和政治的意义。他要夺取的生存空间,就是他所需要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拥有丰富资源的势力范围以及他的魔爪所能伸去的一切地方。而且要在这些地区实行日尔曼化,建立德意志人统治的经济区域,为德意志民族提供生存所需要的原料、粮食等物资,从而使德国“民族之生存”和“民族之繁殖”得以实现。为什么“生存空间论”构成希特勒的军事经济理论支柱呢?因为法西斯主义的头目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是整个民族生活的一个方面,是受政治支配的。经济活动的目的必须从属于国家和政党的政治目的,为实现政治目的服务。希特勒的最大政治目的,就是图谋建立“大德意志帝国”。这就必须夺取生存空间,而且采用发动侵略战争来夺取。而进行战争,又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作后盾,这就要大力发展经济。所以,“生存空间论”成为了希特勒经济活动和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地。 同时,法西斯主义头目们还认为,一个国家独立与富强的唯一保证,在于有一个足够广大的供居民生存的空间,这个空间既为食物之来源地,又为政治力量之基础。而德国民族之所以贫困和软弱,其根源就是没有足够的空间,因此,德意志经济生活需要有一个大的超越国家的经济区域,以作为它的新的基础和范围。希特勒不仅认为这样的经济区域是德意志民族自给自足的需要,也是纳粹德国为战争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的需要。有了这样的空间,纳粹德国的经济才能得以发展,经济发展了,方能实现夺取空间的任务。这就是希特勒进行经济活动的法西斯主义逻辑。 贯串到纳粹德国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希特勒的“领袖原则”,是希特勒发展经济的理论支柱之二。“领袖原则”本是希特勒首先施行于纳粹党,用以控制其党羽。他夺取政权后,推行于政府和军队之中。兴登堡一死,他接管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权力,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成为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独裁者。在改组经济过程中,成立的各种经济管理组织,都实行了“领袖原则”。最高层组织的“领袖”,有的由希特勒亲自任命,有的由希特勒任命的经济部长任命,上一级的“领袖”任命下一级的“领袖”,而下一级的“领袖”对上一级的“领袖”效忠,这样,希特勒通过层层“领袖”来控制国内的经济生活。 在德国,早在希特勒执政以前,经济中的垄断程度就较之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为高,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希特勒把“领袖原则”推行到经济领域以后,参与管制经济的大多数是效忠希特勒的法西斯头目,一级一级的、一层一层的,极其严厉地控制着各种经济机构,干预一切经济生活。无论是经济计划的制定,生产的安排,资金的使用,价格的规定,产品的处置,工资的数额,劳动力的雇解,等等,都得听从于这些大小头目。这些头目又不懂得经济工作规律,但他们的独断专横,倒行逆施,却直接影响着纳粹德国经济工作的进行和经济的发展。而希特勒就是倚靠这根支柱,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全面的统治和超级的垄断,从而使经济更好地为希特勒的政治目的服务,发展战争所需要的经济力量。 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希特勒,全面改组经济完全是按照垄断资本巨头的旨意办事的。在他执政的最初几年内,大垄断组织及其代表人物,纷纷向希特勒建议:改组旧的经济组织。垄断大王切盼建立战争经济体制,这同法西斯军事理论家的“总体战”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总体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动员纳粹德国的全部经济,作好为战争服务的一切准备,要保证作战所需要的一切物资供应。只有把经济纳入了战争轨道,将工业、农业、手工业以及各行业的全部生产品纳入战争经济范围,建立了新的战争经济体制,才能够使经济在“总体战”中发挥作用。 战前希特勒改组和发展经济,包括了改组经济管理体制,调整经济结构和比例关系,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以及为战争储备所必需的物资等等。这些工作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35-1936年以前,主要是管理体制的改组;经济结构和比例关系的调整以及大力投资军工生产,主要是在1936年以后进行的。到1939年,完成了经济改组工作,军事工业有了猛速发展,战争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有了发动一场侵略战争的经济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