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1941年8月,罗斯福丘吉尔大西洋会晤时,英国参谋部就主张用轰炸、 封锁等办法来和德国作战,只有在对方元气大伤后,再派遣少量精锐装甲师团进入欧陆,而实现这一目标至少需要三年时间。(11)罗斯福也希望借助苏联庞大的地面部队去尽量消耗德国的实力,最后仅动用美国的海空军就轻易决定战争的胜负。(12) 尽管美英在二次大战期间都力图减少损失,保存各自的实力,然而苏联的存在和继续进行抵抗却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正如美国军界人士所指出的那样,一旦苏联崩溃,那末在美英面前“就会出现一个十分强大的德国,这样攻入欧洲大陆就根本谈不上”,(13)当然也就无法战胜德国,因而主张不能对苏联战场抱过份消极的态度。1941年底,美陆军参谋部便曾建议盟军在西欧发动大规模进攻,“以配合俄军在东线可能有的、比较有力的攻势”。1942年3月,美陆军参谋部又明确指出:“我们头等重要的主要攻击目标应为德国,必须从西欧向它攻击”,主张动用近六十万人的兵力在北法开辟新战场。(14) 罗斯福对攻入西欧的方案迅即表示同意,还在军方酝酿这一计划时,他便在3月初向苏联方面宣称:“正在向英国人施加压力”,以便早日进攻欧陆,并且在致丘吉尔的信中写道:“我对今夏在欧陆建立新战线一事越来越感兴趣……”(15)这样美军最高指挥部便迅速于4月初就制订好了在1943年4月1日大举登陆法国北部的方案,并计划在一旦苏联濒于崩溃或德军在西欧大为削弱的情况下,也可于1942年就在西欧进行小规模的登陆。美国军方从易于在英国集结兵力和从西欧发动攻击能最有效地打击德国着眼,主张在北法登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罗斯福为什么从最初主张在北非登陆,迅速转向在西欧开辟新战场的计划呢?原来他更多的是从政治上的利害关系来考虑这一问题的。 还在苏英接近之初,苏联就曾多次建议两国就战后的政治问题进行磋商。1941年底艾登访问莫斯科时,苏联又正式要求英国承认苏德战争爆发前的苏联西部疆界,当时英国援引大西洋宪章加以拒绝,使苏联方面十分恼火。丘吉尔早就认为波罗的海地区在历史上属于俄国,(16)并且十分珍惜苏联在军事上所起的作用,所以便越来越倾向于和苏联解决这一难题。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仍坚持不讨论战后政治问题的立场,在无法对英国态度明确表示异议的情况下,决定用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办法来转移苏联的注意力。4月11日,罗斯福便电告斯大林,邀请莫洛托夫前来华盛顿磋商军事问题,正如霍普金斯密告艾登的那样:“总统相信,我们在这里的建议会减轻俄国在外交上对英国提出的要求”。(17) 1942年5月20日,莫洛托夫抵达伦敦。双方会谈共有两个主要议题, 即确认战后苏联西部疆界和开辟第二战场,苏联方面明显对后者更感兴趣,于是在5月26 日签订的苏英同盟互助条约便没有触及战后的苏联领土问题。谈判过程中,莫洛托夫一再坚持必须该年就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英国方面却始终没有作出具体允诺,于是双方商定在莫洛托夫访美后再就此事作出最终决定。 事实上美国的方案在4月上旬即曾征得英国的同意,然而正如丘吉尔所说的那样,他本人在一开始就另有打算,但“为了同我们可贵的盟国取得一致而和谐的行动”,没有立即公开表示异议。(18)随马歇尔和霍普金斯前往伦敦就此方案谈判的魏德迈将军也感到作为盟友的英国“善于使用不止有一个含义的单词和句子,并作出不同的解释……当事情涉及国家利益时,我们英国伙伴的良心就得伸缩自如起来”。(19)所以谈判刚一结束,老谋深算的丘吉尔就着手把1942年在西欧登陆的计划化为一堆废纸。 5月29日,莫洛托夫抵达华盛顿, 次日便与罗斯福等美国领导人开始了紧张的会谈,莫洛托夫一再敦促美国政府就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作出决定,并强调说:“如果你们迟迟不作决定,那末你们最终就要负起作战的主要责任来”。(20)在苏联方面的强烈要求下,罗斯福表示:“我们希望在本年内开辟第二战场”,并进一步保证说:“第二战场的详细计划已在拟订,美国完全有把握在1942年就向法国发动进攻”。(21)由于莫洛托夫的坚持,会谈后发表的美苏公报声称:“双方就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迫切任务达成了全面的谅解”。紧接着,莫洛托夫在回国途中,路经英国时和丘吉尔再次进行了会谈,在6月10日发表的英苏公报中也列入了同样的词句。 苏联政府显然对莫洛托夫之行和与美英达成的协议赋予过高的、也就是错误的估价。事实上,“全面的谅解”这几个字本身的含义就是模糊不清的,(22)此外丘吉尔为事后开脱责任,又向苏联提供了一份备忘录,声称准备在1942年进攻欧陆,但又“无法许下任何诺言”。后来的事态发展表明,英国确实如美国史学家希金斯所说的那样“精心地欺骗了自己的俄国盟友”。(23) 6月18日,丘吉尔就带着他的幕僚匆匆赶到华盛顿,虽然没有获得美国军方的最终同意,但却公开提出了在北非登陆的计划,正如史汀生所指出的那样,这是因为“他看透了这正是总统闷在心里的大法宝”。(24)7月8日,英国便正式告知美国必须放弃该年在北法登陆的计划,接着在7月20-25日的伦敦会议上,美英就正式决定以在北非的登陆替代在北法的登陆。7月25日,罗斯福又正式批准该计划,并主张应在10月20日前加以实施。所以有这样一个急转弯并不是偶然的,本来美方的计划也只是在紧急情况下于1942年在西欧作小规模的登陆,而在北非登陆则不仅符合英国的利益,而且也符合美国尽量在欧洲外围作战的战略意图。所以可以说,在英国的推动下,美国也参加了这场精心的骗局。 对第二战场抱有很大希望的苏联自然不会不对此作出强烈的反应。7月23日,在得悉英美方面可能作出的变动后,斯大林即用严厉的语调电告丘吉尔:“……苏联政府不能默认把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事件推迟到1943年”。(25)经过反复考虑后,丘吉尔遂复电斯大林,表示愿亲往莫斯科进行会晤。 尽管自觉此行“等于搬一块大冰到北极去”,但丘吉尔还是硬着头皮于8月12日到达苏联首都,并于当天晚上就开始了会谈。此后三天内,苏联方面对它的盟国进行了激烈的指责,“斯大林逐点进行了争论,态度之直率几乎达到了侮辱人的程度,他说了这样的话:‘你们要是不愿冒险,就不可能赢得战争’以及‘你们不该这样怕德国人’……”。(26)丘吉尔也经常用“阴森而沉闷”、“出现令人窒息的沉默”等语句来形容这次会议。当时斯大林格勒战役已揭开序幕,苏德战场的形势变得十分严峻,苏联政府因美英背弃诺言而引起的愤慨是可以理解的。8月13日,苏联方面又向英国提出备忘录,指出拒绝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将使苏联全国舆论遭受极大打击,使战场上红军面临的形势复杂化……”。(27)只有在斯大林意识到无法改变美英的计划时,谈话语气才渐趋缓和,但仍坚持在北非作战无法构成对苏联的直接援助,也决非苏联所要求开辟的第二战场。 这样,随着1942年的过去,第二战场的开辟却依然是一个悬案。如果说英国于1941年单枪匹马在西欧登陆确有困难的话,那末这种情况在1942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英两国武装部队已增至九百余万人,德军则仅有八百六十余万人,而且其中百分之七十五均被牵制在苏德战场,这样就完全有可能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 1942年8月19日,盟军六千余人顺利登陆于法国北部的第厄普, 在一度得手后又主动撤回。事后参加这次战役的加拿大指挥官曾指出在登陆期间扩大战果是完全可能的。这就充分说明只要敢于冒风险,并付出一定代价,在西欧登陆和开辟新战场就有着现实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