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运动(3)
从上述论著中可以看出路德宗教改革三大理论支柱是:“信仰得救”、“圣经高于一切”、“平信徒皆为祭司”这三个主要观点,其核心思想是“信仰得救”。路德认为人的灵魂的得救是靠个人的虔诚信仰,而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权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作出判断,取得信仰,直接和上帝相通。驳斥了“只有教皇才有解释圣经的权利”的谬说,否定了僧侣和教会的中介作用,使其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路德强调指出,在信仰问题上,教皇和教会无权强迫别人接受其观点,人们完全能够独立地、自由地决定自己对圣经和宗教的信仰。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所说,宗教改革三个主要目标之一是:“放松教义控制,准许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地根据圣经作出自己的判断”。②路德提倡信仰得救从而破除了罗马教廷的权威,恢复了圣经的权威,实质上是肯定了人的地位,宣扬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表达了资产阶级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的愿望。 “平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集中反映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中,路德在信中抨击教会筑起三道墙为非作歹。第一道墙是“宗教权力是在世俗权力之上”,第二道墙是“只有教皇才有解释圣经的权利”,第三道墙是“只有教皇才有召集宗教会议的权利”,以此来提高神职人员的地位,使得以教皇为首的各级教士成为高踞于世俗信徒之上的特权阶级。路德则认为在基督教信徒中间,只有职位上的分别,并无等级上的高低,所谓把人分为“教会阶级”和“世俗阶级”完全是欺骗。他指出,教士们和其他基督徒之间“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这正如马克思所说:路德“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③路德还声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无论是缝鞋、打铁、耕田,或献身于宗教事业,只是分工不同,都是平等的,都应该为共同利益而工作,互相服务。这是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反映,它既是信仰上的平等,即在神的面前“众生平等”,同时也是新兴资产阶级所热烈追求的政治上的平等,其目的是在否定教士们的特权地位,争得资产阶级应有的地位。 路德的宗教理论最终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破除了对教皇权威的信仰;同时,肯定了个人在信仰中的能动作用和积极因素,从而恢复了对圣经的信仰的权威,给宗教改革运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长期以来有着广泛而热烈的探讨,由于路德的思想包裹着一层宗教外衣,使用的是神学语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学者就认为路德的思想属于中世纪的范畴,与经济变革无关;有的则说路德的“信仰得救”说不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仍然是旧神学世界观的翻版,等等。总之,认为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和主张,只不过是旧神学内部的争论,并不具有时代的意义。这些看法值得商榷。 我们认为,一切社会变化和政治变革的根本原因“应该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在德国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是社会经济基础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十五世纪末,德国社会经济中封建经济虽然仍占统治地位,但工商业发展迅速,有些部门甚至达到和超过当时西欧先进国家的水平,大批城市繁荣起来,“汉撒同盟垄断了海上航运达一百年之久,遂使德国北部脱离了中世纪的野蛮状态”。④这一时期,德国银矿开采特别发达,是欧洲有名的白银大国,直到十六世纪四十年代初,德国白银产量远远超过欧洲其他地区和美洲。随着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正在瓦解着自然经济,并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这时,罗马教廷对德国政治上的控制和经济剥削,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刚刚形成的资产阶级“既不够强大又不够发展”,具有很大的软弱性和不成熟性,又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独立领导各阶层人民进行反封建斗争,只能利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依附于与封建教廷有利害冲突的德国诸侯展开斗争。“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来说,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⑤所以路德的资产阶级思想始终隐蔽在神学的争论中,资产阶级利益紧紧地包裹在宗教外衣之内,但是斗争矛头始终是对准西欧封建制度的总代表罗马教廷的。路德以信仰得救作为锐利的武器,把圣经作为产生信仰的唯一依据,彻底剥掉了罗马教皇和封建教会的权威,这种思想具有时代的特点,决不是旧神学的翻版。 其次,路德的宗教神学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在德国特定的社会政治土壤中产生的,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是人文思想在宗教领域的反映。中世纪宗教神学以神为中心,宣扬整个世界是上帝意志活动的产物,整个人类受上帝意志的支配,以此来否定人的价值,蔑视人的尊严。而路德神学思想的核心是“信仰得救”,信仰完全由个人来决定。路德说:“每个人应对自己的信仰负责,使他所信的正确,别人不能代替我相信或不相信,正如他不能代替我下地狱或升天堂一样”,⑥着重强调个人在信仰上的积极作用,这与那些终年默守教规、慑服于教皇权威、离世守贞、逆来顺受的宗教徒完全不同,这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力图突破中世纪神学禁锢的进取精神。人文主义的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因此,路德强调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积极作用,正是强调新兴资产阶级的作用,所以路德的神学思想决非旧神学的翻版,具有新时代的特点和精神。 最后,从宗教改革的后果和影响来考察,路德的神学思想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精神。在路德宗教改革思想推动下,宗教改革运动从德国发难席卷了欧洲大陆,封建教会在西欧的统治遭到沉重打击,“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德意志诸民族大部分都直截了当地抛弃了它,接受了新教”。⑦尽管路德新教成为诸侯们加强统治权力的工具,而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确定的“教随国定”的原则,使路德新教正式取得了合法地位,这是新兴资产阶级取得的一大胜利。特别是在德国宗教改革影响下,十六、十七世纪宗教改革已发展成为瑞士、荷兰、英、法等国的社会政治运动,把欧洲的反封建斗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直接继承并改造了路德宗教思想的加尔文教,更加符合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1541年,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起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对人民进行资产阶级专政。随后,加尔文教在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⑧1566年,在加尔文教旗帜下爆发了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荷兰资产阶级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而揭开了世界历史从中世纪转入近代的伟大变革。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马丁·路德的宗教神学思想体系是“旧的神学世界观适应于改变了的经济条件和新阶级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资产阶级思想体系,⑨并非旧神学的翻版,他的思想不属于中世纪的范畴,而是属于近代的范畴,是资产阶级思想在宗教领域的反映。 注释: ①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9页。 ②W·C·丹皮尔:《科学史》,第169页。 ③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 ④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386页。 ⑤⑧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1页,第252页。 ⑥《论世俗的权力》,《马丁·路德著作集》,费城版,第3卷,第353页。 ⑦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5页。 ⑨恩格斯:《法学家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545-546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