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世界史的研究呈现了思想活跃、积极探讨问题的可喜气象。现将五年来报刊、文集上发表的学术文章(截止1983年8月)择其主要讨论的问题作一介绍,以供参考。 一古代中世纪史 1.亚细亚生产方式。1978年将这个早在本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争论未决的问题再度提出,焦点在于对它的社会性质有不同的看法,大体上有五种意见:原始社会说;奴隶社会初级阶段说;东方型封建社会说;长期存在的一种混合社会形态说;独立的生产方式说。众说相峙,莫衷一是。 2.三大文明地区说。此说系《世界上古史纲》编写小组提出,指:(1)美洲中美洲文明和中央安弟斯文明地区;(2)东亚、南亚、中国文明和印度恒河流域以东、以南文明地区;(3)印度河流域以西至地中海,西亚、北非、南欧文明地区。它们虽然各有其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特点,但发生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的历史方向则基本上一致(《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第3期)。 这个说法对历来的四大文明古国说作了否定。 3.古代城邦的概念与特征。(1)城邦即通常所指的城市国家,具有普遍性,西亚、北非、印度、中国、美洲古代皆有;或认为城邦仅具有地区性,只是古代希腊、罗马所特有。(2)城邦多数实行共和制(贵族共和或民主共和)。 另一种意见认为,城邦或实行共和制或实行君主制。至于城邦的特征,有人认为有五项:以某一城市为中心而与周围的农村相结合,组成为一个国家;大都建立在地中海周围的岸边或离海岸不远之地;绝大多数以工商业为主;政权是共和制;小国寡民(左文华,《思想战线》1982年第1期)。 4.邪马台国的地理位置。汪向荣认为从人口的集中,农耕经济的发展,铜铎的制造,说明弥生中期后叶起,日本列岛上生产力先进地区当在邪马台国,即以大和为中心的近畿地区。他强调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邪马台国地理位置的关键,并认为探讨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确定其位置,更重要的是关于国家权力的形成和统一过程等问题的解决(《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5.关于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熊家利不同意“农民战争是中外封建社会发展唯一动力”的说法,而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他从土地制度、市民与封建势力关系,专制王权作用几个方面作出比较分析后说,西欧封建社会比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快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有所差别,西欧的商品经济发展相对独立性远比中国为大(《湖南师院学报》1979年第4期)。 6.西欧封建社会延续时间较短的根本原因。庞卓恒在文章(《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中认为主要是农业劳动者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封建社会的面貌与命运。在这种力量不断增长与推动下,西欧封建社会在十一至十五世纪发生了三次重大变迁,即十一至十三世纪的恳荒高潮;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市民阶级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庄园农奴制的解体、封建贵族的没落和自耕农阶层力量的增强。 7.西欧城市的特点和作用。穆正平认为西欧城市与大多数东方封建国家城市具有两个显著不同的地方:一是城市主要开创者是农奴或其后裔的手艺人和商人,这些人构成市民的主要成份。二是城市很快发展为独立的或半独立的市民阶级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成为一种反封建的因素。城市在促进商品货币经济、促成封建主阶级衰落和资产阶级的成长、城市文化及由此而发展的文艺复兴运动诸方面起着动摇封建制度的作用(《天津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 此外,马克尧、梁作干、孔令平等分别就罗马和汉代的奴隶制、西晋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世纪前期英国田制与北魏均田制等为题发表论文,运用比较方法试图把中外历史某些问题置于宏观的历史考察方法论之上进行分析与鉴别,这成为近几年研究工作的一个特点。 二近代史 1.关于衡量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彻底的标准。金重远强调要以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所起作用为标准,认为革命后的英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快,法国则不是,因而对传统观点即英国革命“保守”、法国革命“彻底”说表示怀疑(《复旦学报》1981年第4期)。但是,有人从政体角度分析,认为“封建的等级和特权、旧制度的残余势力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政体的各机构中仍然把持着阵地,充分反映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和保守性”(李其荣,《世界历史》1982年第4期)。也有人强调要以革命是否摧毁了封建主义、是否实现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以及革命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为主要标志。因此认为英国革命“保守”而法国革命“彻底”是显而易见的(黄振,《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2.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历来主要有革命说与改良说两种见解。吴廷璆、武安隆则认为,维新“完全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如果为了说明它的特点以区别于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则称它为“后进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可能更妥切一些,因为明治维新之有异于西方先进国家的革命,几乎全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后进性所造成的”(《日本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