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卫拉特蒙古是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长期以来,卫拉特人民驰骋在辽阔的西北大地,内勤耕牧,外御强敌,为开发和捍卫祖国边疆作出重大贡献。其历史是中国悠久历史的一部分,既和我国的元史、明史、清史、近现代史紧密相连,又和新疆史、青海史、西藏史、内蒙古文等地区史休戚与共,而且还与蒙古国史、中亚史、中俄关系史、中西交通史等联系在一起,故卫拉特学在国际上悄然兴起,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史学界在卫拉特史研究上取得了许多成绩,发表了千篇左右用蒙、汉、托忒等文字撰写的论文,并出版了《准噶尔史略》、《西蒙古史研究》、《厄鲁特蒙古史论集》、《漂落异域的民族--17至18世纪的土尔扈特蒙古》、《瓦刺史》、《准噶尔的历史与文物》等学术著作。同时,少数民族古籍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搜集、整理、翻译了一批新的蒙古文、藏文,尤其是托忒文的史料,为深入研究卫拉特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尚无一部详细的卫拉特蒙古通史问世,以全面系统叙述卫拉特古代史和近现代史。因此,如何运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符合历史本来面目的、也能为本民族人民所接受的卫拉特通史,就成为卫拉特史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1987年10月,在巴岱同志倡导下,由新疆、北京、内蒙古六位同志组成了《卫拉特蒙古简史》编写组。通过几个寒暑的努力,于1992年出版了《卫拉特蒙古简史》上册。继之,又组织人员编写下册(18世纪中叶至1949年的卫拉特蒙古史),现初稿已就,不日将即问世。 无论是《卫拉特蒙古简史》上册,抑或下册,都凝集了编写组蒙、汉史学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反映了我国卫拉特史的研究水平。作为较早从事卫拉特研究的史学工作者,怀着欣喜之情,通读本书后,感到此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出主体,兼顾全局 长期以来,在我国蒙古史的研究中,往往着重东蒙古史,而忽视西蒙古史的研究,一般只是在谈到元、明、清与周边民族关系时,才涉及卫拉特蒙古。而本书将卫拉特的历史作为研究描述的主体,充分阐明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规律,同时也注意结合当时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进行分析,兼顾与汉、满、藏、东蒙古及西域诸族的关系,尽力论述卫拉特蒙古在缔造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丰富中华灿烂文明中的贡献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这从上册的目录中即可一目了然。如第一编“远古至16世纪的卫拉特蒙古”,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卫拉特各部早期的传说和历史,对“卫拉特”一词的含意和起源、早期分布、经济、文化以及克列特早期历史进行探讨,以解决卫拉特源流问题。第二章用大量事实叙述了卫拉特蒙古的勃兴、也先的称汗及16世纪中期卫拉特蒙古牧地和西迁。第三章论述卫拉特西迁后的发展,第二编“17至18世纪中叶的卫拉特蒙古”,主要叙述了巴图尔、僧格、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凌、达瓦齐时期,准噶尔部的崛起及汗国的建立、兴盛及衰亡的整个历史过程。同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杜尔伯特、辉特部的发展;和硕特汗廷对青藏高原的统治;土尔扈特汗国在伏尔加河的统治及不畏艰险率族东归的悲壮义举;游牧于贺兰山麓的卫拉特等。还用较大篇幅对卫拉特蒙古的社会组织、阶级关系及富有特色的官制、法律进行探讨,使读者对卫拉特蒙古的历史有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 二、汇综诸家,据实考述 本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卫拉特蒙古史研究的活跃,对其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的评价存在分歧。这在任何科学研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是正常的。这些分歧只有通过实事求是的讨论才能得到解决。本书序言中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标准,归纳起来,最基本的是两条:一是看是否有利于本民族的发展,一是看是否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是并行不悖的,每一个民族自身的繁荣和发展,也就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根据这两个标准,本书注意吸取国内外诸家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卫拉特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对巴图尔珲台吉、僧格、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凌、顾实汗、咱雅班第达、阿玉奇、渥巴锡等的评价都是肯定或基本肯定的。同时,对于他们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及失误处也力求客观地加以评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