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如果说美国对欧洲移民来美起主导作用的“拉力”存在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期待它对一国之内不同地区的居民会具有同样的效果。然而,历史事实却并非如此。英国移民在大移民时期(1820年至1920年)构成了美移民中人数最多的群体。据美国学者J·S·奥尔森统计,1783年至1924年,苏格兰、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共向美国输出移民多达八百多万。⑥然而,这些地区所输出的移民数量则是不均匀的。苏格兰经济落后的高地地区所输送的移民数量远不及经济发达的低地地区,2者比例是1∶17。⑦相形之下,英格兰和威尔士则显得逊色多了。1881年至1931年,威尔士每千人当中迁徙美国的移民为7个,英格兰为14个,苏格兰则多达35个。⑧ 爱尔兰的事例更加突出地否定了美国经济状况是欧洲移民迁往美国的主要动力的说法。1830年以后的50年间离开爱尔兰的移民数量是苏格兰的两倍,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则更高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爱尔兰移民多出自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西北部的康诺特地区。而象东南部科克、蒂珀雷里、沃特福德和基尔肯尼这样一些无地人口集中的贫穷地区,输出的移民数量仅及东部伦斯特的三分之一。⑨可见,在美国的“拉力”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各地区居民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布林利·托马斯所阐释的欧洲状况的“推力”是欧洲移民迁往美国的主要原因的观点,我们同样难以苟同。托马斯回答不了率先迁移的为何不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箪食瓢饮的穷人而是境况尚好的中产阶级这样的问题。可以想象,如果“推力”对哪个阶层都适用的话,那么,首先迁移的应该是嗷嗷待哺的社会下层,然而历史事实却并非如此,率先迁移的是中产阶级。 1830-1845年德国移民的主体是小土地所有者和独立手工业者。这时期德国西南部人口增长迅速,土地所有权日益分散,中产阶级社会地位发生了危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局势,大地主因无忧虑地享受着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特权而无意迁移,处于社会底层的农业工人和手工业学徒因既无地位又无财产而无力迁移。中产阶级既不安于现状,又不那般贫穷,成为早期移民潮的主体。1853年以后,德国东北部取替西南部,成为输出移民的中心地区,移民社会成份也随之广泛化,下层穷人和未婚者渐居多数。 英国的移民模式与德国的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研究该问题的英国学者马尔德文·琼斯发现,境况好的农场主和无财产的穷人极少迁移;外迁的人大都是“那些贫困尚未来临但是已经对前途感到渺茫的人们”。⑩19世纪以后,移民成份也开始日益广泛化了。 (三) 从一般意义上讲,笔者无意否定上述“拉力”与“推力”在促使移民迁徙美国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勿庸置疑,美国所具有的“拉力”始终存在,但是它在促使欧洲移民做出迁移决定的诸多因素当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而只能决定移民前往的目的地在何方;移民来源因所具有的“推力”也始终存在,并且是促使欧洲移民迁徙的决定性力量,然而它绝不是托马斯意义上单一的经济力量。 笔者认为,欧洲人口迁徙运动是欧洲进入近代资本主义时代以来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逐渐由发达地区波及到落后地区从而引起传统社会结构剧烈变革的结果。总而言之,它是近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儿”。(11) 欧洲告别黑暗时代,步入近代以来,所目睹的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便是人口迅猛增长。我们称之为人口大爆炸。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叶,欧洲人口总数由1亿4千万增加到2亿5千万,增长率为80%。(12)又据奥斯卡·汉德林统计,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欧洲人口总数已达4亿。1750 年时供养一个人的土地面积,1910年时要供养3个人。(13)可见, 如此之多的人口仍旧生活在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内,使欧洲可耕地所承爱的压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口外流势在必行。 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已经完成,法国的产业革命正在迅速发展,德国尽管比英国落后,但这时大工业也发展起来了。此外,俄国等东欧国家的资本主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些发展以迅猛的方式冲击着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要求传统农业经济调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使用方式。于是,从早期的英国圈地运动,19世纪初期的普鲁士农奴制改革到19世纪中期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满足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农业资本主义改革浪潮席卷欧洲大部分地区。从事商品农业生产的大土地所有制得以确立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资本主义商品化造成欧洲农村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为欧洲农民外流创造了条件。当然,加入流向新大陆移民行列的还有大批为失业与贫穷所困扰的城市工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