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近代化和英国家庭体制的变迁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谢天冰 参加讨论

家庭随着社会从低级向高级阶段的发展,从较低进到更高形式。“一定的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除了“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外,还要“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①。都要伴随着一定的家庭体制或结构的变迁。
    近代化,即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的工业社会的转变,根本上加速传统社会的家庭体制向现代社会的家庭体制的转化。
    本文试图通过对第一个近代化工业社会--英国家庭变迁史的考察,揭示现代社会家庭变迁的一般规律,并提请从中汲取有益的历史教训。
    一、从大家庭到核心家庭
    传统社会是“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控制多少永久地是以家庭繁盛为基础的农业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拥有自己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子孙满堂甚至四世、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出于人们因为经济生存而互相依赖的需要,必然成为社会占优势的基本单位。②这样以大家庭为主的家庭体制是与传统社会的信息有限性、经济封闭性以及社会保障的严重不完善性相适应的。大家庭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它能保护其成员抗御种种意思不到的灾难”;一个家庭组成的亲属集团实际上就是一个很有效力的“保险公司”。③正是在这个家庭保障的经济职能的基础上,大家庭才得以发挥其他的,如宗教、教育以及政治和社会的职能作用。
    近代化带来的家庭体制的主要变化,就是核心家庭(有时又称“夫妇式家庭”)的优势。核心家庭适应于工业化、都市化以及商业化的需要:社会保障代替了家庭保险,社会大型正规学校代替了家庭学校,各种各样的考核和契约制代替了家庭毕业证明;大家庭监督和控制其成员活动的能力降低了, 开放和流动的社会给年轻人提供了技术收入以及与亲属关系区别开来的职业结构,家庭成员,尤其年轻人日益地各自分散去寻找自己最好的机会。总之,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中核心家庭被突出出来并富有活力。正如古德说的,这种“家庭模式的革命是当代席卷全世界的重大革命的一部分。”④尽管近代化带来核心家庭的优势不是绝对的,因为至今,在南印度信奉印度教的群体奈阿(Nayar )和以色列犹太人的基巴茨居住点还有两个例外;⑤但是,从大家庭到核心家庭的转变却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即一朝向工业化运动,就出现大家庭重要性下降和核心家庭优势上升的趋向。这种核心家庭的优势在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层次的差异,而且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区或国家还呈现出这一趋向的不同的形式差异。
    第一个近代工业社会--英国,家庭体制变革也首先主要表现在大家庭重要性的下降和核心家庭的日益优势上。考察英国自16、17世纪以来家庭体制变迁史对于认识现代社会家庭体制的起源和演进无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英国,从大家庭到核心家庭的转变,是一个与工业化、几个世纪的资本主义发展,尤其无产阶级同时出现,并肩共存、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的相当长的持续过程。因而,英国现代社会家庭体制的确立首先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
    16世纪末17世纪初,核心家庭已经是绝大多数英国社区社会的基本单位。据拉斯利特统计,1599年英格兰的核心家庭百分比是72.2%,大家庭百分比为5.0%,都已接近甚至超过当今亚洲一些国家,如印度所达到的水平。⑥但是,处于英国16、17世纪那个变革时代,占优势的核心家庭还只是从旧家庭体制,即16世纪初开放性血亲家庭演进来的家长式核心家庭。⑦就是说,年轻夫妇虽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或从大家庭分离出来,但父母或长辈对青年男女的择偶或择业还有一定的权利。它实质上是齐默尔曼所说的“分户式家庭”,其结构又颇相似于费孝通教授在江苏江村调查时所称的,至今在我国城乡,尤其农村比较盛行的“扩大的核心家庭”。
    在1700-1850年英国初期工业化阶段,虽然英国工业人口从250万增至1650万,其增长速度比农业人口快10倍,但绝大多数工人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分散于以家庭工业经济为特征的手工工场中。⑧在占全国人口77%的无产阶级家庭中,由于工业的“机械化的不完善性”,以男人及其自己妻子儿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仍是生产劳动的基本单位。“这个家庭经济一般不是集中在一个负生计的人的周围。家庭的生计取决于家庭所有成员的生产贡献,每个人都要帮助维持整个家庭。”⑨就是说,妇女孩子成了独立的挣工资者,不再仅仅是家庭劳动的补充,妻子孩子的劳动收入成了这种无产阶级家庭收入的关键决定部分。这样的家庭不仅供给劳动,而且还支付相当大部分生产成本,并销售产品以交换生活必需品,十分适应于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包买制度的需要。这样的家庭经济是英国工场手工业时代所独特的,也是空前绝后的。由于家庭经济独立性基于夫妇和孩子们的共同劳动及其所处置的财产,16、17世纪家庭中的家长制权威必然被取代或发生变化。这样的家庭生产单位既是维持作为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非个人性”反抗“道德经济”的基础,又处于市场和家庭经济的交界处,起着“均衡生产和繁殖的作用”。⑩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