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关于日本端午习俗的历史考察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 张奚渝 参加讨论

中国的端午节起源于先秦时代,经两汉至六朝而盛行于荆楚吴越一带。这是一个越发展到后来越与南方的地理、气候等特征密切相关的民间节日。这一节日习俗从何时传入日本,目前还难论定。但《日本书纪》载有推古天皇十九年(公元611)和次年五月五日群臣们的节日活动情况,说明至迟在飞鸟时代已有人开始仿行。自舒明天皇二年(公元630)以后,日本先后派遣了19批学生入唐学习,这就大大加快了直接输入中国文化的进程。因此,作为中国文化组成部分的端午习俗也随之为更多的日本人所仿效,甚至竟然发展到了天皇下诏“五月节会时”“不带菖蒲簪子者不许入宫”(《续日本纪》),平民以“端午节不把菖蒲放在房顶上为不吉祥”(《蜻蛉日记》)的地步。但日中两国的传统文化毕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日本人在仿行过程中就必然要按照本国的文化特征,对外来习俗进行改造和创新。本文拟就这种仿效和创新的关系作一番考察。
    
    中国的端午节,一直盛行着“用菖蒲……插于门旁以禳不祥”(《燕京岁时记》),“刻萍为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辟邪”(《岁时杂记》),“菖薄者……以酒服”(《本草纲目》卷十九)等习俗。可见造成这一文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想用“感百阴之气”(《典术》)而生,具有“除三尸九虫、天行时疾、瘴疫瘦病”(《本草纲目》卷十九)医药功能的菖蒲,来禳除五月的炎热气候所带来的各种瘟疫和不祥。
    对于葛蒲的这些医药功能,日本人也是早有认识的。据《延喜式·典药察》载,仁明朝遣唐使船舶就备有供途中患病者服用的菖蒲四斤,这就不难解释他们为什么在端午节十分喜爱菖蒲的原因了。
    他们仿效中国人挂菖蒲于户的习俗并加以变通,五月五日“在宫殿的房顶和平民的房顶都密密麻麻地铺上了菖蒲”(《枕草子》三七),“把几棵菖蒲放在每个小草庵的房顶上”(《狭衣物语》),“在门帘上装饰颜色鲜蓝的菖蒲,在屋檐上密密地排列菖蒲”(《荣华物语》):甚至“屏风上……五月画的是插着菖蒲的人家”(《落洼物语》),院内“供五月赛马之用”的场地边“种着茂密的菖蒲”(见《源氏物语·少女》)。他们也模仿中国人佩带菖蒲的习俗而变化出更多的花样,如皇宫中人“每年五月节会时都把菖蒲作为簪子”(《续日本纪》),歌咏者“菖蒲为发饰”(《万叶集》一九五五),“幼女们相称地把菖蒲佩在身上”(《枕草子》三七),“年青的宫女们把菖蒲插在腰上”(同上),“藏人把菖蒲作为装饰物,……佩带在妇女的披肩和裙带上”(《枕草子》八五)。他们还照样在端午节喝菖蒲酒,如《年中恒例记》就载有“五月……在御酒里加入菖蒲”的话;又《改正月令博物筌》“五月五日菖蒲酒”,注亦云:“将菖蒲切碎入酒泡了喝,加入少许雄黄,能驱邪。”此外,如端午节坐“菖蒲轿子”(《枕草子》二二五)、用“菖蒲枕头”(《年中行事》)、挂“菖蒲色幔帐”(《荣华物语》),穿“菖蒲色唐衣”(同上)、浴“菖蒲汤”(《年中定例记》)、吃“菖蒲醋”(《本朝食鉴》),或“节日菖蒲草,且把玉珠穿”《万叶集》四一七七),用来赠给亲人,“把一条长长的菖蒲根放入信封”(《枕草子》八五),用来寄给朋友,等等,则完全是出于他们的别出心裁。
    与挂菖蒲相类似,中国人则喜欢在端午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荆楚岁时记》)这是因为艾草同样具有“所以疗疾”(《诗经·采葛》传)医药功能的缘故。据《延喜式·典药察》记载,日本仁明朝遣唐使船舶备有供途中患病者服用的熟艾二斤,可见日本人也有着“艾医草也”(《倭名钞》)的深刻认识。而《谈不吃不喝的女人》(日文原作〈食わず女房谭〉)所记载的关于山姥即鬼怪远避艾草的传说故事,又反映了他们对艾草医药功能的崇拜心理。因此他们就仿效着中国人,端午时很喜欢把艾草插在屋檐之下,或佩在身上,以期除去邪恶与不祥。
    由上述可见,日本人跟中国人一样,他们悬挂菖蒲艾草的目的在于祛病驱邪。但他们又往往能超越这种功利目的,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菖蒲和艾草。如《枕草子》三七云:“在房顶和房檐下都铺满了菖蒲艾草,看上去真是美丽极了!”说明观赏者已不在乎菖蒲艾草是否能给自己带来禳毒驱邪的功与利,而在于想用它们把节日的房子点缀得更加美丽,从而使自己享受到一种审美的快乐和愉悦,又云:“幼女们相称地把菖蒲佩在身上,分明感到自己已打扮得漂漂亮亮,所以不时地欣赏着自己衣服的袖子,并经常与别人相比较,觉得自己实在美丽无比了!”也说明幼女们此时已超然于功利之外,仅仅以审美的态度对菖蒲艾草进行自觉的观照和欣赏。又如《荣华物语》云:“人坐轿子来,轿子上挂着药球和菖蒲,景致新奇,年青人饶有兴致地观赏着。”在这里,观赏者对待菖蒲等物的态度,更具有超功利的审美特征。
    
    据《风俗通》、《风土记》、《荆楚岁时记》等书记载,中国人五月五日有以五彩丝系臂的习俗,其目的是为了避兵及鬼,驱除病瘟,又由《晋书·谢元传》“元少好佩紫罗香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和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可知,他们也喜欢佩带或悬挂装有香料的小囊,但这不一定是端午的习俗。
    日本的药玉,主要是由装有香料的锦囊和垂于其下的一束五色丝线两部分组成的,可能就是将中国的五彩丝和香囊加以合并的产物,它在日本端午节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菖蒲。如天皇下诏“五月五日佩带药玉、喝酒的人长寿,有福,并赐给他们药玉和御酒”(《续后纪》),在宫中“不举行礼仪也要分药玉,互相赠送卯槌,即便是来得正巧的使者,也一定是分给的”(《枕草子》二三),“宫中人把药玉挂到御帐台正房的左右柱子上”(《枕草子》三七),“皇子和公卿们把药玉别在身上”,贵族小姐们“在汗衫上佩带着卯槌和药玉”(见《枕草子》八五),“藏人选出的容貌佳丽的女子们,把药玉献给亲王和诸臣,并别到他们的身上”(《枕草子》二0八),“人坐桥子来时,轿子上挂着药玉”(《荣华物语》)等等, 即足以说明这一点,至于日本人端午节所挂的五色飘带,则应当是中国五彩丝的衍变之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