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美国史学史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日渐显示出了一种原积薄发与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堪称为近百年来成绩最多的兴旺时期。 一 从清末民初迄今,中西史学涵化的进程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陆续有大量的西方史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其中何炳松在20年代初期翻译的鲁滨逊的名著《新史学》,曾在我国史学界广为流传。这之后以鲁氏为首的“新史学派”的弟子们的史学著作,如绍特威尔的《西洋史学史》、巴恩斯的《史学史》与《新史学与社会科学》、约翰逊的《历史教学法》等也被大量翻译出版,对当时的中国史学界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史学界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变,这就是从引进欧美资产阶级史学转向于引进苏联史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美国史学研究的主题几乎全部集中在揭露美帝国主义侵华史和批判美国对外政策的帝国主义倾向这两个方面,遑论对美国史学自身的研究与深入的了解。在当时仅有的一本介绍近现代美国史学的著作《近代现代美国史学概论》,也是译自苏联科学院1960年出版的俄文本的《美国近代现代史纲要》一书。①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美国史学史研究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文革”十年,更是完全中断了。 由以上简略的陈述可知,从1978年开始的我国新时期的美国史学史研究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重新起步的。在这以后将近15年的时间内,我们可以把中国的美国史学史研究,大致划分为如下几个小的阶段: 1.恢复时期:1978—1983年 随着中美邦交的建立,与中美学者最初的互访,其结果是给中国史学界带来了现当代美国史学发展的最新信息与发展状况,不管是美国历史学家丰纳来华谈现代美国史学②,还是中国历史学家罗荣渠访美后撰文评说《当前美国历史学的状况和动向》,③都属于这一类工作。另有一些介绍五六十年代美国史学概况的文章,这显然属于“补课”的性质。在这一时期曾有为数不少评析特纳及其边疆学派的论文见世,如杨生茂的《论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及其假说》④、丁则民的《特纳的“地域理论”评价》⑤、王宏林的《特纳的“边疆学说”评介》⑥等,就其性质来说,也大多是对“文革”前的一种拨乱反正。⑦ 2.发展时期:1983—1990年 1983年4月,黄绍湘的《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重视美国史学史研究》一文在《世界历史》上发表。文章明确指出,“在开创美国史研究新局面的进程中;对美国史学史,即美国史学流派及其不同观点的研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予以重视是必要的。”文章虽则把美国史学史的研究等同于美国史学流派的研究有失偏颇,但它对当时的中国的美国史学史研究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考虑到该文发表的1983年,也正是我国史学界明确倡导建立史学理论学科新起步的年份,因此把1983年作为我国新时期美国史学史研究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的标志是合适的。 显示这一发展时期工作的大致可以列出如下一些:介绍与研究的覆盖面扩大了。从80年代初,较多留意奴隶制史学、工人运动史学、外交史学等,到广泛关注计量史学、心理史学、口述史学、比较史学以及城市史学、环境史学、企业史学、公共史学等等,中国的美国史学研究者的视野大大地拓宽了;对美国主要史学家及其史学流派的研究深入了,如对特纳及边疆学派的研究、对鲁滨逊为首的“新史学派”、对以新政治史、新经济史和新社会史为代表的社会科学史学派等都有了新的研究成果;更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翻译出版(包括重版)了不少美国历史学家的史学名著,如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鲁滨逊的《新史学》、哈多克的《历史思想导论》、汤普逊的《历史著作史》、伊格尔斯的《历史研究国际手册》、《现代史学的挑战,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1961—1988》⑧等多种,这就为进一步研究美国史学史提供了条件。 3.兴旺时期 我以为,进入90年代,包括中国的美国史学研究在内的中国西方史学研究将继续出现兴旺发展的态势。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继续借鉴与运用包括美国史学在内的整个西方史学遗产中一切有用的思想成果,这必将有助于中国新史学大厦的崛起。 1990年中国留美历史学者出版了《当代欧美史学评析》。⑨这批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走出国门赴美研读历史学的青年学者,在该书中及时地向国内史学界传递了当代欧美(主要是美国)史学的最新信息,其学术成果我已在为《中国历史学年鉴》写的1990年全国史学理论综论一文中作过很高的评价⑩,这里不再赘述。它的出版,无疑正是中国的美国史学史研究进入兴旺发达时期的一个显著标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