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观念不仅关系着该国民如何认识“他者”,还关系着如何认识自己的过去,并且与该国民当前的自我定位及前瞻未来的方向密切相关。面对急剧变迁的世界政治格局,晚清学人从传统史学的内在理路出发,重新挖掘出国别体以记载外史,表现出通过历史了解外部世界的强烈渴望,但是并未产生将中国历史纳入人类整体发展史的意识。甲午战后,面对明治日本诸种并存的“世界历史”观念,晚清学人呈现出复杂而矛盾的心态,既接受西方“文明史”的一元进步论、阶段论,又质疑“以西方史为世界史”的西方编纂方式;既承认在东西方文明、中日之间的竞争中暂时落后,又在“东洋史学”中寻求中心位置;既痛斥西洋世界史的意识形态意义,又不深究东洋史学中的同样意味。更为重要的是,晚清学人关于世界历史编纂体裁的诸多辩论,大都流于形式,而对于松平康国所留意到的世界史与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贯穿世界史的“自然法则”,始终未见深入分析,这不能不影响着国人的自我认识及其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 原文参考文献: [1]近世世界史之观念[J].大陆报,1903,(2)。 [2]王韬。重订法国志略·序[A].1890. [3]刘师培。万国历史汇编·序[A].江子云等编。万国历史汇编[M].上海:上海官书局石印,1903. [4]冈本监辅。万国史记(又名《万国钢鉴易知录》)[M].上海:上海书局,1902. [5]王晴佳。中国近代“新史学”的日本背景--清末的“史界革命”和日本的“文明史学”[J].台大历史学报,2003,(32)。 [6]黄遵宪。评万国史记序[A].郑海麟辑录。黄遵宪遗墨[A].近代中国:第九辑[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7]胡珠生编,宋恕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3. [8]西洋史·序[A],中国百城书舍,1915. [9]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天野为之。万国通史·自序[A].吴启孙译。上海:上海文明书局,1903. [11]松平康国。世界近世史·绪论[M].梁启勋译。梁启超按语。上海:广智书局,1903. [12]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A].历史理性批判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黑格尔。历史哲学·绪论[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14]陈乐民。西方文化传统与世界历史[J].学术界,2002,(3)。 [15]Stefan Tanaka,Japan's Orient:Rendering Pasts into History, University of Callfornia Press,1993. [16]王屏。论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J].日本学刊,2003,(2)。 [17]梁启超。文野三界之别[A].自由书[A].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8]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9]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M].上海:上海书店,2003. [20]李翥仪,梁柏年。西洋史[M].湖北:湖北法政编辑社,1905. [21]王国维。历代中外史要·序(1899年)[A].桑原骘藏。历代中外史要[M].樊炳清译。1903. [22]汪荣宝。史学概论[M].译书汇编。1902. [23]王桐龄。新著东洋史[M].民国丛书第五编第73辑[C].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9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