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七至九世纪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对华关系及其影响
公元七世纪在亚洲的政治历史舞台上崛起了两个大国:中国的唐朝和阿拉伯哈里发帝国。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阿拉伯民族在穆罕默德“宗教革命”的旗帜下,不仅在政治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而且迅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八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建立了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改变了西亚北非的政治格局。其疆域西濒大西洋,东抵葱岭与我国唐朝接壤。哈里发帝国的对华关系是阿拉伯中古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阿拉伯帝国的对华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进程,既有过军事冲突,更有长期的和平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而后者是主要的。 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团结,组织阿拉伯人消除了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状态,实现了政治统一。穆罕默德去世后“留下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政治统一体,成为阿拉伯哈里发国家的核心”①。而且,“穆罕默德已经唤起并且重新指导了一次阿拉伯民族复兴和向外扩张的潜在力量。这一事业的完全实现还有待于他的继承者们”②。阿布·伯克尔当政后迅速平定了“里达”运动,巩固了新生政权,开始了对外远征。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在哈里发欧麦尔(634—644)和奥斯曼(644—656)执政期间形成了第一次高潮。拜占廷帝国和波斯萨珊王朝长期在西亚争霸相斗,两败俱伤,它们成为阿拉伯人向外征服的对象。欧麦尔时期,阿拉伯军队在征服拜占廷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昔兰尼加的同时,又挥师东进。公元637年五六月,赛尔德·伊本·艾比·瓦嘎斯率军在卡迪西亚与波斯首相鲁斯特木指挥的军队激战获得大捷。641年的尼哈旺德战役中波斯军队又遭惨败,至此,波斯帝国即将灭亡的命运已成定局。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 年)波斯国王伊嗣侯(即叶兹德吉尔德三世,632—651年在位)派遣使者入唐求援,由于当时阿拉伯人的势力正盛,加上路途遥远,唐太宗未曾轻易发兵相助。651 年伊嗣侯在木鹿(原苏联的马里)被杀。伊嗣侯死后,其子卑路斯即位并继续领导波斯人反抗阿拉伯军队。伊嗣侯父子的反抗活动得到了中亚河中地区一些国家的支持。如《新唐书·西域传》记,当伊嗣侯死于木鹿时,卑路斯“入吐火罗以免”。后来,卑路斯“遣使者告难”,高宗以路远不可出兵而谢绝。不久,“会大食解而去,吐火罗以兵纳之。”在《册府元龟》卷九九五中也提到:“寻而大食兵退,吐火罗遣兵援立之而还”③。奥斯曼在灭波斯之后一度派兵越过乌浒水(阿姆河)进击河中地区,征收赋税,进行骚扰。公元661年穆阿维叶建立倭马亚王朝之后,以巴士拉为基地花了近八年时间(633—671)彻底征服了呼罗珊地区,越过阿姆河,于674年侵入布哈拉。但因王朝初期国内政局不稳,经济困难,对河中地区再也没有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隋末唐初,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地区的昭武九姓诸国受西突厥的控制。公元657年唐灭西突厥,巩固了对西域的统治,昭武九姓内附于唐,和唐朝保持友好关系。唐初因无力西顾,故而未能出兵援助卑路斯。贞观之治后唐国力大增,因阿拉伯人对中亚地区的入侵威胁到唐和西域各国的利益,所以高宗采取了公开支持卑路斯和其子泥涅斯复国斗争的立场。龙朔元年(661)高宗设立了西域十六都督府、州,还专门设置了波斯都督府,拜卑路斯为都督。662年又立卑路斯为波斯王, 后来又封他为唐朝的右武卫将军。667年卑路斯客死在长安。调露元年(679)高宗特授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使,王方冀为波斯军副使,让他们护送泥涅斯回国。裴行俭到了碎叶(今托尔马克一带)便停止西行,另行公事去了。泥涅斯“因客吐火罗二十年,部落益离散”④,他的复国计划也落了空。唐政府对卑路斯父子的态度表明唐朝对倭马亚王朝向河中地区的扩张采取了公开的反对立场。 八世纪上半叶阿、中两国在中亚地区的冲突激化,以至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 八世纪初,倭马亚王朝国势渐强,阿拉伯人对外征服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开始了。东线由古太白·伊本·穆斯林(我国史籍称之为屈底波)指挥,在公元705—715年间相继征服了吐火利斯坦的首府巴里黑、粟特地区的布哈拉、撒马尔罕和花刺子模。唐朝在这一时期政治处境的困难为古太白入侵中亚提供了有利时机。七世纪末吐蕃兴起,钦陵任大相时(685—699)“地方万余里,自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⑤。在武则天执政时,吐蕃多次进攻安西四镇并企图占领西突厥地区。东突厥的再起成为对唐朝的又一威胁。八世纪初,东突厥默啜可汗向西占领了阿尔泰山以西的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地区。开元三年(715 )吐蕃与倭马亚朝共立阿了达为拔汗那国王,并发兵攻伐。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拔汗那是唐的属国,内附已久,于是唐政府出兵相助。张孝嵩率兵万余人“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数百城,长驱而进……自己至酉,屠其三城,斩俘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檄诸国,威振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罽宾等八国皆遣使请降。”⑥唐与倭马亚王朝第一次短兵相接获胜。开元五年(717)突骑施引吐蕃、大食兵图谋四镇, 又引起一场战事。安西副大都护汤惠嘉奏:“突骑施引大食、吐蕃谋取四镇,围钵换及大石城,已发三姓葛逻禄兵与阿史那以击之”⑦。唐与倭马亚王朝第二次兵戎相见,胜负不明,但四镇未曾失守。 阿、中两国在中亚地区的冲突到了751年终于迸发为一场大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怛逻斯之役。古太白对中亚地区的入侵引起了中亚地区诸国的反抗。开元间,康、安、俱密、石国及吐火罗都向唐廷呈送表文求援。唐朝因受吐蕃的威胁和牵制没有出兵援助中亚各国(722—747年间,唐和吐蕃发生三次大战),但唐却通过支援突骑施苏禄间接支持了中亚各国反抗阿拉伯入侵的斗争。开元七年(717 )唐正式册封苏禄为忠顺可汗,玄宗还允准了苏禄请居碎叶的请求,又以阿史那怀道之女金河公主嫁与为妻。唐廷以此加强对突骑施可汗的笼络,把镇守西部边陲的重任托付给了苏禄。开元十五年(727)吐火罗叶护呈唐表文请求唐廷支援,其中就说:“又承天可汗处分突厥施可汗云,西头事委你,即须发兵除却大食”⑧。公元751年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因石国(今塔什干)“无蕃臣礼”而发兵征讨,石国王约降,高仙芝允诺和好,但随后又毁约攻破石国,俘虏其王那俱车{K5D405.JPG}施及其宗室及大批丁壮,杀了很多老弱,掠夺大批琴瑟、黄金、名马。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慕之状。诸侯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⑨。高仙芝听到这个消息后,率领蕃汉兵三万人深入七百余里,与阿拉伯大将齐雅德的军队大战于怛逻斯(原苏联的江布尔域附近),相持5天。高仙芝部先因葛逻禄部兵众叛致使腹背受敌,再加上拔汗那部先奔致使人马阻塞交通,结果高仙芝惨败,余部几千人突围回到安西。恒逻斯之役后,阿拉伯帝国和唐的关系得到改善,仅在801 年发生了一次渡泸之役。贞元十七年春,剑南四川节度使韦皋与南诏王异年寻共同攻打吐蕃,阿拔斯朝为吐蕃的援军。吐蕃主力在两场战斗后被消灭,“康、黑衣大食等兵及吐蕃大酋皆降,获甲二万首”⑩。这是阿拉伯帝国与唐的最后一次战争。七至九世纪,中阿两国除有四次军事冲突外,还有三次军事合作的拟议。开元十一年至十四年,安西节度使王斛斯和倭马亚朝呼逻珊总督有共同进击突骑施的要约,但未能实施。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碛西节度使盖嘉运联合石国,拔汗那和史国擒获突骑施可汗吐火仙。安史之乱后,李椒(后来的代宗)借用回纥、南蛮、大食、拔汗那等蕃军平叛,至德二载(757)九月攻克长安,十月进取洛阳。事后,大食援兵大部分留居中国。贞元三年(787)唐宰相李泌向德宗提出联合大食以对抗吐蕃的建议,因二年后李泌去世而未能付诸实现。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