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阿拉伯国家关系的演变及发展前景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阿拉伯世界》 杜红 参加讨论

中东是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国际政治地理区域,地区内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局势动荡多变。其中阿拉伯国家有21个,它们之间存在的种种矛盾:国家利益的不同、政治意识形态的差异、领土主权的纠葛、宗教教派的矛盾以及对资源的享有和分配等,影响着相互间的团结与合作,甚至左右着中东的政治格局。
    本文旨在分析阿拉伯各国自二战后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发展变化,探讨阿拉伯国家各种政治力量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化组合的演变过程和发展前景,以说明阿拉伯世界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团结合作的脆弱性,并由此引出加强发展中国家彼此间团结合作的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
    一、阿拉伯国家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从二战结束至海湾危机爆发,阿拉伯国家团结合作的道路充满了艰辛与曲折。在抗击外国侵略和协调内部矛盾的过程中,阿拉伯国家间的政治力量组合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这一政治力量组合的因素在不同的时期也不尽相同,其中对以色列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阿拉伯国家关系发展的“晴雨表”。
    (1)纳赛尔时代的阿拉伯世界
    1945年,阿拉伯国家成立了阿拉伯国家联盟这一地区性国际组织。阿盟的成立,是战后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对促进和推动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和实现阿拉伯民族的联合与统一,产生了积极的作用。50-60年代的阿拉伯世界,从总体上来说,团结一致的一面要超过各国之间矛盾和冲突的一面。在这一时期里,纳赛尔领导下的埃及始终起着主导作用。1959年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运动和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民的英雄行动,都大大提高了埃及的威望,使它成了阿拉伯世界众望所归的政治中心。但与此同时,潜伏在阿拉伯民族一致利益背后的阿拉伯国家政治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矛盾也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纳赛尔推行泛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实行支持君主制国家共和派势力的政策,结果遭到了以沙特为首的君主制国家的坚决抵制,导致了埃、沙两国关系的恶化,从1957年约旦事件中的恶语相向发展到1962年也门战争中的兵戎相见。
    第三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惨败。纳赛尔在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威望下降,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力量进一步分化,阿拉伯世界又开始向多政治中心的方向转变。
    (2)第四次中东战争前后的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民族带着“六·五”战争失败的屈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阿拉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特点是:首先,面对以色列侵略扩张主义的直接威胁,阿拉伯各国开始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把反对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政策置于阿拉伯内部矛盾之上。阿以问题成为这一时期阿拉伯各国内外政策的重点课题,而各国之间在前一时期所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则有所淡化。其次,从前以某一国家为中心的政治力量组合,已被埃、叙、伊、沙等几个地区大国之间的互相抗衡和互相依赖的松散联合所取代。这种数强争雄的格局直到十月战争的爆发才有较大的改变。第三,以沙特为首的海湾石油输出国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这些国家在进入70年代后石油收入逐步增加,经济实力增强,而当时的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正面临着经济方面的严重困难,有赖于海湾产油富国的援助。这样,阿拉伯各国政治制度不同的矛盾有所缓和。最后,阿拉伯各国通过在这一时期里的外交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神话的十月战争,便是阿拉伯国家空前团结一致的最好说明。
    (3)签订戴维营协议前后的阿拉伯世界
    十月战争结束后,萨达特总统于1977年11月19~21日对以色列进行正式访问,并在以色列国会发表演说。1978年9月18日在美国的斡旋下,埃以双方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个协议,总称为戴维营协议。1979年3月26日,又正式签署了《埃及-以色列和平条约》。萨达特的中东和平“主动行动”被称为是“现代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事件之一”,它导致阿拉伯世界严重分裂。对埃以单独媾和始终持反对意见的激进派国家有叙利亚、利比亚、伊拉克、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和巴解组织。1977年12月2 日举行的黎波里会议,宣布成立“坚定与抵抗阵线”(亦称“拒绝阵线”),同时宣布与埃及断交。苏丹、突尼斯、摩洛哥、索马里和阿曼则对埃以和谈持肯定态度,认为埃及的行动是推动中东和平车轮前进的一个勇敢大胆的步骤。另外还有为数不少的阿拉伯国家持中立态度,其中以沙特较为明显。此外,埃以和谈还导致这一时期阿拉伯国家政治力量组合变化出现了一个新特点,那就是作为地区大国的埃及已被驱逐出了阿拉伯大家庭,而其他的阿拉伯地区大国则企图填补这一政治真空。
    (4)两伊战争与阿拉伯各国
    1980年9月23日两伊战争爆发。沙特、 科威特等海湾阿拉伯君主国出于抵制伊朗霍梅尼政权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共同目的,明里暗里支持伊拉克,向其提供了约300多亿美元的援助。但同时他们又对伊拉克在海湾的崛起存有戒心。1981年5月,海湾六国成立合作委员会,旨在应付风急雨骤的海湾局势和防范两伊在海湾称霸。伊拉克一直想加入该组织,但遭到拒绝,十分不快,这给伊拉克和海湾君主国的关系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两伊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一般都站在伊拉克一边,但叙利亚和利比亚出于各国原因。采取了支持伊朗的立场,“拒绝阵线”出现了分裂;实现“和解”,并共同发表过“民族联合宪章”还不到两年的伊拉克和叙利亚又再次反目为仇。
    伊拉克在两伊战争结束后声称:伊拉克为保卫阿拉伯民族进行了8 年的浴血奋战,作出了很大的牺牲,要求海湾阿拉伯君主国在战后免除其债务,并继续提供援助。伊拉克还指责科威特乘其忙于战争之机,吞食伊的领土和偷采伊的石油。伊拉克同海湾君主国的矛盾日趋激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