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战后西欧华人社会发展变化初探(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李明欢 参加讨论

其次,皮革业是战后在法国和意大利华人中发展起来的又一重要经济支柱,从事这一行业的以浙江人居多。法国和意大利的皮革制品早已为欧洲人所喜爱,在二次大战以前,法、意皮革业基本是犹太人的天下。二次大战期间,由于法西斯残酷迫害、屠杀犹太人,皮革业遭到严重摧残。战后,皮革业极待复兴。在法、意的华人看准这一机会,纷纷做起皮革生意。开始,他们只能做一些最简单的小钱包、钥匙包等,住宅就是工场,加工全凭双手,工艺十分粗糙,也没有什么店号。据战后初年曾从事皮革制作的法国老华侨左先生回忆:“那时我们每天都要做10几个钟头。一般早上6点钟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12点钟。中间没有休息。做好成品后, 还要自己四处奔波去找客户”(19)。正是靠这种艰苦的创业精神,华人在西欧的皮革业有了长足的进展。60-70年代以后,法国华人皮革业开始逐步向设工场、创字号转化,制作工序向半自动化过渡,产品向高档、精美发展。从70年代下半期起,一些颇有远见的华人又进一步投资开设皮革商店,从而形成了自己采购、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自己推销的配套经营。目前,华人制作的各式各样精美的皮包,已在法国市场上打开局面,站稳了脚跟,据称已占法国整个皮件市场的20%(20)。意大利华人的皮革业目前就总体而言,发展水平逊于法国。由于近一二十年来意大利旅游业发展势头旺盛,目前每年外国游客已达2000万人次,因此不少华人纷纷改行从事中餐业,但目前全意华人皮革作坊仍有约300家(21)。
    再者,自80年代以来,西欧华人经济进一步跨入了向多方面拓展的时期。标志这一新时期到来的主要变化有:其一,新成立或扩大的一批贸易商行、超级市场等后来居上,其中的佼佼者无论就客流量或贸易量而言,均跃居华人各业之首。这些华商的崛起,一是由于华人人口大幅度上升,中餐业迅速扩展,对中国货的需求量随之直线增长,故而形成华人贸易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力;二是随着大批印支华裔涌入西欧,他们中不乏原本在东南亚已有丰富从商经验的行家里手,这些人在异域再创业的过程中高人一筹,迅速折桂,例如,今已名列法国大企业家之列的陈克威、陈克光兄弟,拥有多家商号、餐馆、农场的巴黎许永发机构东主许永强,巴黎友和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潘洪江等,均属此列。其二,随着华人总体经济地位的改善,以及多方需求的增加,带动了各类以华人为主要对象的服务性企业大量开设。例如,在西欧各主要国家,均有华人开设的旅行社,专为华人返乡、探亲、旅游提供服务。凡华人较为集中的城市,均辟有专门出租华语录相带的影视公司,以出售华文书刊为主的书店,此外还有为数颇为可观的华人美发店、珠宝店、制衣间、家俱坊等。其中,业已积聚起一定经济实力的华商有的已开始向金融、保险、信贷、房地产、运输、建筑等领域进军。当然,目前华人经济百花齐放的势头,在西欧各国发展不一,其中以法国和英国形势较好。但是,无论在西欧哪一个国家,“餐馆华人”的基本形象均尚未根本改观。
    三、西欧华人的素质已明显提高。
    对此,仅以如下三方面的调查材料为例,加以说明。其一,浙江省文成县是西欧华人的主要祖籍地之一,仅1977年至1985年间,该县就有4000-5000人移民西欧。据该县侨联对出国人员文化水平的抽样调查表明,1949年前,出国者中文化程度在高小以下(包括文盲和半文盲在内)者占96%,而1950至1984年出国人员中,同一比例下降到25.31%,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上升到74.69%(22),可见出国人员的知识结构已明显变化。其二,目前“在欧洲各大学、研究所、各大公司、银行几乎都有华人在工作”(23)。在英国,据1985年统计,全英华人中有2%(约3000-4000人)是专业人士,包括医生、律师、建筑师、银行家、股票经纪人、经理总裁、教师及大学教授等(24)。在荷兰,印尼华裔总数约7000人,其中具有某种专业头衔者近千人,几占1/7,其整体文化水准之高,连荷兰人也难望其项背(25)。其三,西欧华人已日渐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法国,留尼旺华人曾宪建当选为法国国民议会议员,梁龄作为巴黎优秀市民获市政府颁赠的银质奖章;在英国,华人吴美龄当选为鲁尔森劳工党市议员,李国强、崔志强等7人相继被英国政府授予“太平绅士”称号;在荷兰,“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第一任主席梅旭华作为杰出华人代表,于1990年获得了荷兰女皇颁赠的“皇家爵士勋章”。
    三纵观当今西欧华人社会,并与海外华人最为集中的东南亚华人社会相比较,笔者以为,西欧华人社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特点之一:目前的西欧华人社会仍是一个以新移民为主的群体。这里的“新移民”,既指直接来自祖籍地、初出国门的移民,也包括来自东南亚或其它地区的“再移民”。如前所述,战后西欧华人人口增长达40-50倍,因此,战后(尤其是近20年)的新移民占目前西欧华人群体的绝大多数。作为一个以新移民为主的群体,它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一是人口年轻化。如1976-1986年从中国大陆移民荷兰的6914人中,近半数年龄在20-39岁之间(26)。另据1985年英国统计,全英华人50%在30岁以下。二是作为来自祖籍地的第一代新移民,多对祖籍地怀有较深的情感。在当地华人的报刊文章中,“我国”仍指中国,在华人的聚会中,“爱国爱乡”的话语不绝于耳,即是此一心态的反映。第三,因是新移民,对异域的语言、法律、社会制度、民情风俗等,都还有待进一步学习、了解、适应。来自印支的移民,有的是九死一生、几经周折、两手空空地踏上异域它乡;来自大陆的新移民,有的甚至为出国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因此,对这些人而言,前面的道路还十分艰辛、漫长。也正因为如此,同宗、同乡之间的互助互帮仍被十分看重。时至80年代,当东南亚地区的宗乡会馆因日渐式微而呼吁振兴会务、自我更新时,西欧各国却处于华人创建社团会馆的高峰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