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之二:文化表征上同中有异是西欧华人社会的又一鲜明特点。就总体文化色彩而言,西欧华人社会有别于当地社会,但就华人社会内部而言,却又因本源构成的多样性,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来自印支和印尼的再移民群。在这两部份华人移民中,好些人曾多年生活于印支或印尼,有的甚至完全是在那里出生成长的,有的家庭已几代侨生当地,因此,原居地的语言、民情、风俗均在他们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当他们各由于相似的原因移民西欧之后,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心态就使他们形成了西欧华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例如,来自印支的移民互视为“同侨”,以“印支华裔”(或越、棉、寮华裔)、以“服务同侨”为宗旨的组织不仅遍及西欧各主要国家,而且还有跨国,乃至跨洲的联谊性机构。他们读中文报刊,但因为来自印支,因此“看报时心里就希望能多读到些来自那边的消息”(27)。由印支华裔在法国建立的公墓,碑铭上不仅刻着中文和法文,而且还同时刻上越、棉、寮3种文字。他们在巴黎祭祖,特请来主持佛事的是越南和尚、 高棉僧人。诸如此类的举动无疑难以为来自大陆的华人所接受。故而同是华人,却形成文化上的隔阂。再以荷兰的印尼华裔为例,笔者曾多次参加过在阿姆斯特芬(28)的印尼华裔的聚会。笔者发现:他们彼此以印尼语交谈,聚餐时多喜按印尼风味烹调,食用时几乎均以刀叉,个别的还习惯于吃手抓饭。尽管他们中不少人曾因种种不愉快的原因离开印尼。但他们在那里大多还有亲朋好友,对印尼出生地的情况比对中国的祖籍老家要熟悉得多。他们几乎均为荷兰国籍,多已不会说中文,但仍然强烈地自认为是“中国人”。然而,发人深省的是,他们明确表示自己是不同于其它“餐馆华人”的中国人。当荷兰政府就华人是否应当列入荷兰正式少数民族之列而广泛征求意见时,一位有相当影响的印尼华裔就直言不讳地表示:“‘餐馆华人’理应列为需要得到政府特殊照顾的少数民族,而我们印尼华裔早已融入荷兰主体民族,我们不是什么少数民族。”华人中的文化隔阂,于此又见一例。 特点之三:西欧华人社会在海外华人世界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正日益上升。国际潮团联谊会是1980年8月在马来西亚成立的,而法国巴黎的潮州人则是到6年后的1986年5月才组织起来,正式成立了法国潮州同乡会。但是,该会成立仅仅3年半后,就在1989年12月国际潮团的第5届年会上,以积极进取,志在必得的气势,从美国8个州城潮团手中,争得了1991年第6届年会的主办权,从而使巴黎成为国际潮团第一次在亚洲以外地区举行年会的地点,这也是重要的世界性华人组织第一次在欧洲地区举行会议。西欧华人社会在海外华人世界中的重要性迅速上升,此为有力佐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两德统一,东欧动荡,以欧共体为代表的西欧经济、政治朝向一体化发展,生活在西欧的华人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目前,有些深谋远虑的华人企业家,已瞄准了1992年欧共体国家边界开放之后的大市场,有的华人社会活动家则积极呼吁西欧各国华人加强联合,共组同盟。正大步迈向2000年的西欧华人社会,还需要我们进一步作追踪研究。 注释: ①意大利政府于1987年对境内非法移民实行大赦。规定:任何滞留意境尚未取得正式居留的外国人,只要有4个已获居留权者证明其“护照遗失”, 并证明其“安份守己”,均可获居留与工作一年,一年内若无违约行为,可再获延长。此法令实施后,意大利华人人数大增,目前估计已达15000-20000人。 ②⑧(25)(26)参阅拙作《荷兰华人人口构成剖析》载香港《华人》月刊1991年第4、5期。 ③⑥徐斌《欧洲华侨经济》,台湾侨务委员会1956年版,第12-13,38页。 ④[荷]凡·黑克《华人移民在荷兰》(Van Heek, Chinezeen Immigranten in Nederland),荷兰,1936年版,第61页。 ⑤《华声报》1991年2月22日。 ⑦(13)(15)(24)[英]《丝语》第20期,第48、48-49、51页。 ⑨转引自香港《华人》月刊1987年第3期,第24页。 ⑩[荷]荷兰中华互助会主办《半月报》1984年12月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