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国经济(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 杨玉林 参加讨论


    16世纪英国经济结构内部的变化是推动各项经济发展的真正原因。旧势力的顽强抵抗是无济于事的。旧的、保守的利益集团循规蹈矩,企图借助国家的保护,以免其既得利益以及由传统的宗法观念所带给他们的特权受到影响。应其请求,英国政府曾颁布一系列旨在保护以城镇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免遭竞争威胁的法规。如,1555年,政府颁布一项织工法,其中规定城镇以外的布商每人拥有织布机不得超过一台以上,郊区也不得超过两台以上。16世纪后半期,政府虽然取消该项规定,但是,新的法令中仍保留有关限制行业竞争,限定工资额,维持传统的生产工艺等内容。不过,这些已经无法阻止飞跃发展的新经济态势。特别是16世纪后半叶,新兴纺织业的存在对于国家来说更加有利可图。在这种情况下,行会曾试图通过其内部的自我调整来控制行业竞争,但是,它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就是,行会所面临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行会内部,而是来自城镇以外广大新兴企业。因此,行会中任何详细的规章制度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对它以外的企业则鞭长莫及。
    尽管17世纪初,英国政府仍试图给中世纪末期的行会制度注入新的活力,但是,英国君主始终未获得如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君主那样对工业的控制权。在英国,传统法及传统惯例具有相当的活力。因此,英国的民族工业在它的保护下而不受君主的过分干涉。如,在伦敦,城市的传统惯例认为,任何行会组织或商业公司均不能对任何贸易实行独断和控制,任何享有自由权的公司成员有权参加任何贸易竞争。事实上,这些传统惯例更有利于行会以外的新兴企业的发展,那些更富有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的新型企业家据此自由地扩大其生产规模,开辟新的生产领域,不断进行企业内部的改革。他们竭力利用传统法及惯例打破旧工业组织的束缚,保护自己,发展生产。同时,英国政府为恢复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进行货币制度的改革。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时期为了减轻因财政亏空带来的社会压力,错误地采取降低铸币含金量的手法。结果,大陆商人不愿意接受英国的货币。1520年,20个英国先令相当于32个佛兰德尔先令;1551年,才相当于16个佛兰德尔先令⑤。此间,英国商人在大陆贸易中需要额外追加20%到30%的补偿费。伊丽莎白一世于1562年,下令将原来成色不足的货币按其实际含金量回收再铸,这无疑损害了货币持有者的经济利益,但是,这对英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大陆低地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因西班牙不断推行反对改革的政策而日趋恶化,其对工商业的掠夺行经使大批倍受盘剥的工业生产者为寻求安全保障而纷纷逃往国外。1572年,仅在英国的诺维奇就有来自尼德兰地区的移民4000余人⑥。科尔彻斯特,一个在16世纪初曾走向衰落的城市,因大陆移民陆续地到来而逐渐恢复其往日的活动。移民中,绝大多数人是掌握各种工业生产技术的。特别是掌握大陆先进的纺织技术、谙熟商贸之道的异教徒。他们得到伊丽莎白一世政府的支持与保护。
    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工业生产技术与设备的提高与完善,英国的工业组织结构与生产布局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兴的毛纺织业中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其摆脱了从前那种必须选择靠近河流以水为动力源的限制,而是逐渐转往英国的东南部地区,这里有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之一--伦敦,易于和大陆进行直接贸易,既节省了运输时间,又降低了生产成本。纺织业在伦敦及其周边地区迅速地发展起来。除科尔彻斯特、肯特伯里、萨德维奇和哈尔斯戴德之外,诺维奇也成为当时最大的纺织业中心。而且,这些地方均成为大陆移民的避难所。东南部的瑞埃城成为法国胡格诺教徒的居住地。
    
    稳定而优越的生产环境为新兴工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条件。16世纪后半期,大批大陆技术劳动力来到英国定居,新兴毛纺织业摆脱水力水源的限制,在有利于生产与运销的地方蓬勃地发展起来。毛纺织业的发展,促进了养羊业的发展,推动了圈地运动的深入发展。牧场引进新的羊种,人们生产出一种新的羊毛,即长纤维的粗羊毛,适应了新兴纺织业进行生产的需要,带动了其它工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新工业体系。
    新兴毛纺织品经由伦敦商人之手运往海外各地,既增加了英国的外汇收入,又提高了英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拓宽了英国在海外的贸易市场,为英国其它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如,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东南部地区自14世纪初到16世纪初一直是英国经济发展的中心。16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新兴毛纺织业给这一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济繁荣强化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又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的发展及建筑风格的改变又极大地促进了玻璃制造业的兴起。16世纪始,玻璃制造业逐渐由原来副业生产的状态转向专业生产的轨道。大陆移民中有大批来自诺曼底和洛林的玻璃生产者。如,1567年,让·卡莱、安特卫普的一个企业主,争得英国政府同意,在伦敦建起了首家专门经营玻璃的公司。玻璃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其价格指数由16世纪初的100降到16世纪末期的77。⑦
    工业发展及人口的增长不可避免地使现有资源紧缩,导致原料价格上涨。如,伦敦纺织业的兴起直接刺激了染布业的形成与发展。染布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木材作燃料;建筑业、玻璃制造业、造船业、国防建设等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木材,这就使木材供应日益紧张,迫使英国人必须尽快地寻求新的能源以缓解木材紧缺的形势。于是,人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煤炭的开采与利用上。16世纪后半期,英国煤炭开采业迅速发展起来。17世纪,发展更加迅速。该时期开采原煤为1551-1560年间的年产量21万吨的14倍⑧。英国煤炭主要产于新堡。1580年,伦敦从新港购进煤炭10785吨,1606年,则购进73985吨⑨。1597年,煤炭已经成为“英国主要商品之一。”1594年,由新堡运往海外的煤炭多达35934吨⑩。到英国内战前夕,煤炭产量相当于整个大陆煤炭产量的3-4倍(11)。
    16世纪后半期,英国经济全面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伊丽莎白一世继续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积极地引进大陆的先进技术和劳动力。据统计,当时每10万人就有大陆移民6462人(12)。这些移民中,大多是来自于法国和荷兰的。1572年,圣巴托罗缪之夜以后到1685年,来自法国的胡格诺教徒就有5万余人,他们带来了300万多英镑的资金(13),集中住在英国的斯贝特菲尔德。当时英国最好的丝绸、花丝缎、天鹅绒、麻布、挂毡都出自他们之手,还带来了造纸、陶瓷等生产技术。来自德国的移民带来了德国的贵金属和采矿技术,促进了英国采矿业,特别是煤炭业的发展。16世纪以前,英国的煤炭开采还仅限于露天矿,随着木材供应紧张,对煤炭需求不断增加的形势发展,煤炭开采才逐渐转向地下。英国北部地区的矿井深度在100-200米以下是很普遍的。中世纪末期,冶铁业也迅速地发展起来,15世纪末期,一座炼铁炉年产铁量为20-30吨;16世纪,一座炼铁炉年产铁量提高到200吨(14)。其它各工业相继发展起来,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总之,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社会正处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冲破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向新的经济体系过渡。在此紧要关头,伊丽莎白一世以现实主义的态度,顺应时势,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前提下,以富民强国为目标,在其近臣的协助下,进行宗教改革,鼓励并扶植农业,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积极吸引大陆移民和生产技术,推动了英国农业逐步走向农、牧、副、渔各业并举兴旺,工、商、贸全面发展的新的经济体系,为日后英国的进一步强盛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注释:
    ①(12)(13)F·W迪克纳:《英国社会工业史》,伦敦英文版,第336、270、348页。
    ②③琼·瑟斯克:《英国农业区划及农业史》,1987年,伦敦英文版,第27、28页。
    ④⑦⑧⑨(14)哈里亚·梅斯凯敏:《晚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经济,1460-1600》,1979年,剑桥英文版,第91、99、101、101、103页。
    ⑤⑥⑩(11)A.L.罗斯:《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1951年,伦敦英文版,第117、145、133、13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