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16—17世纪英国流民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高德步 参加讨论

16~17世纪是英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也是英国历史上流民充斥的时代。本文要研究英国历史上流民的形成问题,并探讨英国政府的流民政策。
    一、圈地运动和流民
    14世纪末叶以前,英国是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在国民经济中农业是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绝大多数居民都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盛行以农奴劳动为基础的庄园制度,农民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人身上依附于领主,因而没有人身自由;与此同时,封建主也要承担对农民的所谓“保护”义务,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证农民的世袭份地的耕种权。到中世纪后期,这种制度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而遭到破坏;1348~1354年间的黑死病,又使英国丧失了1/3的劳动力,以使用劳役为基础的庄园制度无法维持。因而,到14世纪末,庄园制度瓦解了。原来的农奴通过“折算制”赎买了部分封建义务,获得一定程度上的人身解放,成为独立小农;同时,封建领主对农民的“保护”义务也相应地解除了,农民的世袭份地也就不再具有保障。这样就产生了农民与土地分离的可能性。事实上,这是16~17世纪英国流民产生的制度原因。
    造成16~17世纪农民大流动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圈地运动。解除封建义务的自由农民,其黄金梦刚刚开始,就被骤然而至的圈地运动打破了。圈地的早期动因是羊毛价格上涨和养羊业兴起,而后期原因则更多的是城市以及工业发展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要求以集中经营的大农业代替小农经营。这一事件在英国历史上延续了三百年之久。
    早期的圈地是直接把原来的耕地变为牧羊场,而把原来土地上的农民赶走,造成大批大批流离失所的人群。亨利七世所颁布的一条法律提到,“以前200人活动的地方,现在只有两三个牧人在牧放羊群。”没有确切的资料表明全国的圈地所形成的农业流失人口数,但根据文献分析这个数量是不小的。
    把耕地变为牧场,看来并未导致农业的长期衰落和农产品匮乏,因而,在圈地背后必定隐藏着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的事实。另一方面,部分围圈起来的土地并不是全部变成了牧场,而是将小块地连成大片,一并租给大租佃农场主进行集约经营。在这种集约经营的土地上,地主或租佃农场主从事土壤改良,整治土地,修建灌溉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农民被排挤出来的原因。亚当·斯密的注释者布坎南写道,“在先前广布着小农的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是同它的产品数量相适应的;在耕作改良和地租增加的新制度下,人们力求以尽量少的费用,获得尽量多的产品,因此,变得无用的人手都要被赶走,……被赶出故乡的人都到工业城市去找生路。”①
    因此,16~17世纪的英国,我们看到的是农业部门以暴力或非暴力的方式,大量地不断地排挤农业人口;但另一方面,产业革命尚未到来,城市和工业发展不能将这些过剩人口吸收,两个过程如此不协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大批的流动人口。马克思指出,“这个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不可能象它的诞生那样快地被新兴的工场手工业吸收,另一方面,这些突然被抛出惯常生活轨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适应新状态下的纪律。他们大批地变成乞丐、盗贼、流浪者”②。
    同时,贵族家兵队的解散和解散寺院事件,又大大增加了流民的人数。玫瑰战争以后,亨利七世着手解散大贵族所雇佣的家兵队,这是预防内乱续起的必要政策。这些被遗散的家兵形成失业者中名声最恶劣的一部分。在失去土地的农民尽可能寻找新工作的场合,这些恶汉自然变成盗匪。正是由于这些人,使为对付乞丐而制定的野蛮法律有了借口。1536年和1539年解散寺院使几千人流离失所,于是新的失业者又潮涌而来。僧侣本身大半得有恩俸,但人数众多的寺院仆役却没有那么幸运,他们大多沦为流浪者。同时,寺院解散后,寺院土地上耕作的农民也被席卷而去。
    关于流民的情况,有许多材料记载。英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他的《乌托邦》中写道:“男的、女的、丈夫、妻子、弧儿、寡妇,乃至可怜的抱着乳儿的母亲,一律无赦免地被迫离开家园。他们缺乏生活资料,但多的是人口,无处安身。他们是仓促间被迫离开,不得不贱价变卖财产,当他们一文莫名而徬徨流离不知所措的时候,怎能不铤而走险,若是沦为盗贼,那就会在一切法律形式下遭受绞刑。”
    因此,从16世纪起,英国到处充斥着流民。尽管没有关于流浪者人数的资料,但许多情况可以证明流浪现象是极为普遍的。仅就伊利莎白时代的伦敦来说,人口约有20万,而常年流浪的人口就有5万以上。③1698 年索耳通的弗列特切尔在苏格兰议会中说,在苏格兰,乞丐的人数估计不下20万④。他们没有栖身之所,没有工作,没有面包,对社会充满仇恨,不惜铤而走险。因而,他们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1536年的“求恩巡礼”运动,1594年的凯特起义,都使都铎王朝惊慌失措。此外,大批农民离开土地涌入城市,造成城市的供应、卫生、住房等问题,并造成治安混乱。这一切都被视为对有产者的威胁,是对都铎王朝的威胁。所以都铎王朝一直与这些饥饿的人群作斗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