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16—17世纪英国流民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高德步 参加讨论

三、工场手工业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
    禁止圈地、血腥立法以及济贫制度,对于不断产生的大量流民来说,问题仍得不到解决。但到十八世纪,流民压力逐渐有所减轻,这可以从血腥立法不再有新的出台,而逐步代之以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济贫制度这一点略见一斑。这是因为,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过剩人口开始被逐渐吸收。这一时期,工场手工业在缓解就业压力,吸收剩余劳动力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工场手工业为那些由于封建制度的解体而被赶出土地的农村居民开辟了新的生产领域。”⑦
    这一时期,英国政府大力鼓励工场手工业发展,尽管主要是以重商主义的增加出口为目的,但也具有解决流动人口动机,当时政府规定,各教区必须兴办吸收贫民就业的贫民习艺所。例如,1618年,希钦市曾从奥尔本斯聘请了一位人员,在一间大的空谷仓内教授制造“新奇的羊毛织物和优良的毛线。”希钦是哈福德郡试图教授失业的人织造粗呢的八个城市之一。这种粗呢后来逐渐成为英格兰东部一项极其重要的产业。此后,这种谷仓便成为城市救济院或赡养院。另方面,在羊毛产区还常见到另一种“救济”方法,就是由呢绒商以低廉的工资雇佣贫穷的劳工。不少贫民习艺所都办成了手工工场,生产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不少手工工场办成了贫民习艺所,来吸收流浪的贫民。正由于两者在许多方面相似,手工工场里的工人和贫民习艺所里的贫民,差不多受到同样的监视和奴役,使人们望而却步,他们宁可流浪也不愿服从“工场”中的纪律。因此,当时的情形是,一方面社会上存在大量流民,另方面手工工场却雇不到工人。
    16~17世纪,在政府鼓励下英国工场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不仅毛织,采矿、造船、酿酒等传统工业迅速扩张,而且兴起一批新部门,如玻璃、造纸、明矾等。对于吸收剩余劳动力,那些兴起于农村的手工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家庭毛纺织业。16世纪英国从事毛纺织业的人数几乎占全国居民的50%。17世纪至少有1/5的人靠毛纺织业过活。⑧据当时的记载,几乎没有一个城镇和乡村不把毛纺织业作为主要副业。他们在卧室兼厨房的小屋内用祖传的木制机器进行纺织,妻子和儿女纺纱,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把纱织成布,然后卖给布商。同时,集中的手工工场也是大量的。这些手工工场在17世纪已得到普遍发展。
    这一时期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还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特别有利于劳动力吸收。整个工业的技术水平并不比中世纪高多少,诸如漂洗机、造纸机、机械风箱,跳动锤之类动力机械的使用范围还极为有限,织布、打铁、玻璃制造以及造船这样的工作,仍旧要靠体力劳动完成。这一时期的特点不是技术上的革命性突破,而是原有技术的完善和扩大使用。德国经济史学者伟·桑巴特说过,当时的技术“就大体讲,它是在中古时代曾经有过的同一途径上向前发展的,它的基本特点是经验的、有机的;反之,它和早先技术不同的地方,不在到处发见有根本上的新形态的开始……而在认识与熟练,特别是人们向来使用的方法,在这个时期达到一种非常完善的程度,达到‘量变质’的一点,就是说,技术原则强度的提高,在实际上所发生的作用,和一种根本上的革新一样。”⑨在这种技术状态下的工场手工业发展,完全是外延型的,它以大规模劳动投入为特征。因此它才成为巨大的劳动吸收器。
    还应该指出的是,在英国历史上,除工场手工业兴起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外,流民问题的缓解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如海外移民。英国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早就有移居欧洲大陆的,例如在16世纪末叶,在克劳高、布伦堡和波森发现有苏格兰人定居的殖民地;十七世纪初波森的大商人一半以上是苏格兰人。但是真正对流民问题有所影响的是17世纪初开始的向新大陆的移民,1616年詹姆士公司向北美派去第一批移居者,以后逐年增加。他们大都是失去土地的农民,而移居新大陆的目的,也正是追求那里的自由土地。因此,失地农民构成移居新大陆者的主要比例。海外殖民活动大大缓解了英国的人口压力。
    四、结论
    研究英国历史上的流民问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如前所述,流民是16~17世纪英国社会经济大变动的产物。这种情况有时是难以避免的。所有类似的变动,包括制度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动,都可能成为过剩人口产生的原因。但是过剩人口不直接等于流民,避免过剩人口的盲目流动是非常必要的。在英国,由于圈地运动这一特殊历史事件,使流民的产生过于迅速、突然,因而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这一教训不能不汲取。
    尽管英国未能避免过剩人口的盲目流动,但政府的确尽了很大努力,所采用的政策措施有不少也不能说毫无成效。禁止圈地是不切实际的,因而血腥立法成为早期惩治流民的主要武器。但随着圈地加紧进行,流民仍不断地大量产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英国政府不得不逐步建立一套济贫制度,以减少流民、缓解矛盾。同时济贫制度也包括相配套的对流民进行管理和疏导的政策措施。但是这一切都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流民问题的根本解决还在于发展非农产业、吸收过剩人口。在大工业兴起之前,英国历史上这一任务主要是靠工场手工业来承担的。英国政府从重商主义动机出发,也出于解决流民问题的考虑,大力鼓励工场手工业发展。而当时工场手工业本身的特点,如普及性、劳动密集性等,都特别有利于劳动力吸收。因此发展工场手工业(传统工业)是解决急剧膨胀的过剩人口的可行途径。当然,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有待于近代工业的兴起。
    对于流民问题,还应有另一种认识,即流民是劳动力市场的先声。如果没有封建依附关系的解除,没有劳动者的人身自由,也就不会有劳动力的流动,当然更不会有劳动力市场。英国历史上的流民,尽管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但它却为工场手工业以及后来的近代大工业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当然,流民产生并不等于劳动力市场形成,劳动力市场还必须有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建设。
    注释:
    ①②④⑤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798、470、790、804、470页。
    ③⑥施脱克马尔《16世纪英国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8、10页。
    ⑧刘淑兰:《英国产业革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⑨伟·桑巴特:《现代资本主义》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316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