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艾儒略和他的《西学凡》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顾宁 参加讨论

1610年,在著名的利玛窦逝世的同一年,另一位意大利耶稣会士艾儒略(P.Giulio Aleni)历经艰难,抵达澳门。由于暂时无法进入中国内地传教,他与同行的本国传教士毕方济留在澳门,学习中文并教授数学。
    1613年,艾儒略寻得机会进入中国。他先到河南开封,了解犹太教的情况,然后北上北京。在北京期间,他结识了徐光启。由于中国南方(尤其是上海一带)信教的人比北京少,为开辟南方传教事业,应徐光启之邀,艾儒略南下杭州、扬州、上海一带传教。
    此后,他还在陕西传教、讲授教学,在山西绛州传教;后又回杭州避难;最后受叶向高之邀,于1625年,到福建传教,直至病逝(1649年)。
    艾儒略的大部分中文著作,是在闽传教期间完成的,《西学凡》也不例外,只是不是在福建而是在杭州刻印的。
    《西学凡》“是一本欧洲大学所授各学科的课程纲要”,①也是耶稣会士介绍西方教育制度的唯一一部专著。该书共有汉字5000余个,于明末天启三年(1623年)刻印。当时受过洗的高官、天主教三大支柱之一的杨廷筠为该书写了序言,引言是由许胥臣写的。
    《西学凡》不仅有单行本,而且还被收入《天学初函》。康熙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时,又被收入。徐宗泽于1940年纪念耶稣会创立400年而编著《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时,把《西学凡》收入卷七科学类中,并列为首篇。
    
    此书出版的1623年,正值中国明代日趋衰落的时期,朝廷中宦官专政,大捕、大杀有革新、扶亡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官吏。当时几位最有名的、身为耶稣会士的官员,都具有革新、扶亡思想。明末著名的高级官员徐光启等人,也是为了研究西方科学,富国强兵,才受洗的。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耶稣会士,为了传教,用汉文字写作或翻译许多种西学著作,其中学术理论,大多是中国人所不了解的,因此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并渴望从这些著作中寻求救国的新思想。②
    艾儒略著述《西学凡》时的中国教育,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占居统治地位。虽然儒学已陷于空疏,不务实际;科考仅限用陈腐无用的八股文形式,撰写阐述《四书》、《五经》的文章,已经暴露出儒学的脱离实际和科举制度的没落。但是,它们的影响,在求学的人们当中根深蒂固。
    17世纪中国的科举制度,也使西方来华的耶稣会士如艾儒略等人相当注目。因此,艾氏撰写《西学凡》时,尽量把西方的教育制度与中国的科举制度进行比较。并采用中国知识分子易接受的方式,解释西方教育体系及课程设置。
    
    《西学凡》的“凡”字有“大概”、“要略”之意。顾名思义,《西学凡》也就是西方教育概要。
    《西学凡》介绍了当时欧洲教育的六个学科:1.文科、2.理科、3.医科、4.法科、5.教科、6.道科。这六科现在分别译为修辞学、哲学、医学、法学、修士学和神学。艾氏当时以极简练的文字冠以各科,一则体现了他汉语之精深(当然也离不了当时文人为之润色),二则体现了他用心之良苦--尽量采用儒学中固有的词汇和概念来阐述西方的教育制度及课程设置。
    艾氏介绍的文科,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古圣名训,2.各国史书,3.各种诗文,4.自撰文章、议论。艾氏所举的这四方面内容,基本上与中国当时的教育内容相仿。因为中国当时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除以上四种内容外,还有社交规则、音乐、舞蹈、数学、诵经等。
    艾氏称,上述各门课程,各自在一个“公堂”学习,自幼学习文学的,先在一堂试其文笔高低,而后在“公所”考试他的议论水平。并且举述了进行议论的五种方法。
    学完文科的,考试合格的才可学习理科。在这里,艾氏三次提出考试问题,可见是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因为从当时西方的文献记载来看,并没有考试,特别是笔试的目录。在大学中主要通过演讲、辨论,来衡量一个人的学业水平。但艾氏在《西学凡》各科中都举出了考试晋升的作法,想必是为了便于中国儒生的领会和接受。
    理科又被艾氏称为理学。是学习“‘义理’之大学也”。③主要是学习用哲学剖析事物的道理。在介绍哲学课程时,艾氏着重介绍了“亚理斯多”,即亚里士多德。称“其识超卓,其学渊深,其才旷逸。为历山大王之师。历山尝云,我为天下重不足为荣。唯一得亚理斯多师之。以是为荣耳。”④艾氏这里讲的历山大王,即亚历山大大帝。
    艾氏称,理科课程要学3年至4年。第一年学习逻辑学(艾称之日落加),内容含六方面:1.逻辑学序论,扼要解释哲学的各种名词;2.关于万物五大分类的理论;3.关于只存在于人的悟性中的理论;4.关于天地间万物十种分类的理论;5.论辨的规律;6.关于分析真知与谬误的理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