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西欧原始工业化时代的家庭经济与家庭结构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 张永健 参加讨论

在世界史的研究中,已形成这样一种定论: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传统的农民经济很快消失殆尽,代之而起的是资本主义大农业和农民的无产化。事实上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转变中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大约从十五世纪末到十八世纪末。在这个时期,农民在从事小农业的同时,主要从事为市场而生产的家庭手工业,原来作为家庭副业的手工业成了家庭的主业。笔者曾以英国为例对这一过程作过考察①。西方学术界称这种经济为“茅舍经济”(cottage economy)。这种经济是传统农民向近代无产阶级过渡的中介形态。这一过程又被称为“原始工业化”(proto-industrilization)②。本文将探讨这种“茅舍经济”的特征。
    一伴随十五、十六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产权的变革,传统的农本经济逐渐解体。这种变革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据统计从十五、十六世纪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地区是实现了土地资本主义化经营的英格兰、荷兰等地区③。马克思曾说:“重农学派正确地认为,一切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一切资本的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基础上的。……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④。另一方面,随土地的集中性经营,传统的农民在减少,形成了一个只有很少土地的劳动者阶层。但由于这个时代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部门的发展程度制约,这部分农民虽基本上离土却没有离乡,多数仍拥有部分生产资料,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商品性手工业生产,即所谓的“家内制”(domestic system)形式。早期资本主义土地产权的变革,包括它的最典型形式--圈地运动,所消灭的不是小农经济而是它的基础的转换⑤。也就是说,生产过程仍以农民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仍是一种“家庭经济”,但这种经济的基础发生了变化,由土地转向了劳动力。马克思也认为:“农业中的雇工包括两种人,一种是利用空闲时间为大土地所有者做工的农民。一种是独立的相对说来和绝对说来人数都不多的雇佣工人阶级,甚至后者实际上也是自耕农,因为除了工资他们还分得四英亩或多一些耕地和小屋”⑥。他们是一批新的条件下的以工业为主业而以种地为副业的新式小农⑦。1800年佛兰德尔的600,000居民中,有100,000乡村成人和无数的儿童在从事乡村麻纺业,另有22,000人在从事织布业,他们都兼从事农业⑧。十六、十七世纪,英格兰大批的出口呢绒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乡村工人在各自家中织造而成。当时就有人看到,英国的呢绒大部分在“小村中织造而不是在大城市中”⑨。
    在西欧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即前资本主义农业社会中),具有集生产、消费和人口再生产于一体的农民家庭经济构成了社会经济的基本细胞。原始工业化时代的“茅舍经济”仍具有这一特点,所以它也是一种家庭经济。所不同的是,由于足以维生的土地的减少或丧失,这种家庭经济已面临与传统农民不同的经济生活环境,生产者的生产生活不再依赖于土地的占有权或使用权,而是成了依赖其劳动力的工资劳动者。由于这种劳动力的再生产仍与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的再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统一于家庭之中,所以它同时受传统社会中自足式生存逻辑和日益发展起来的市场关系制约。这种双重性特征既表明“茅舍经济”是一种处在转变过程中的生产方式,又预示着这种经济的主体新式小农日益无产化的命运。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农民把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或至少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权看作自己存在的前提。农民经济不但受封建生产关系的制约,由于与土地的密切关系,他们还与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的共同体有关系,家族世系、血缘关系、婚姻关系等仍是重要的社会纽带⑩。在原始工业化时代,这种关系逐渐松驰。一旦农民失去了土地进而失去了他们的农业生存基础,他们不但被剥夺了在传统社会中存在的经济条件,而且也割断了与这个社会的密切关系,处在这个传统社会之外或边缘(11)。这使得新式小农们更自由,也更不稳定,更易受外界因素,尤其进市场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家庭仍是生产、消费和人口再生产的统一体,其经济行为仍然不是由获取最大利润或货币剩余的目的所制约,家庭劳动的目标仍是总生产的扩大。在这种家庭经济中,家庭收入是以全家人的劳动总和而实现的。在家庭的收入中,单个人的劳动投入和收入之间没有分界线,工业收入与小农业收入也没有区别,它可能会利用一切机会去获利,但这样做的目的仍是为了家庭生存的使用价值。
    俄国经济学家蔡雅诺夫认为,传统农民家庭经济受“劳动消费平衡”关系的制约(12)。当家庭消费大于劳动收入时,家庭会加大其劳动投入,一旦传统消费被满足,劳动投入就会减少。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率并不能处于无止境的增长中,在达到一定限度后就会与劳动投入呈反比状态,这决定了农民不可能无止境地投入。“茅舍经济”仍受这种关系的制约。但在原始工业化时代,劳动消费平衡关系总的趋势是偏向消费,这时的农民不得不为生计所迫而不停地加大劳动投入。由于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这种劳动投入不会象传统农业那样发生递减现象。因此,农民不断地从事着家庭手工业生产以维持自家生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