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略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妇女(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潘迎华 管佩韦 参加讨论

新的社会需求要求上层妇女拥有更丰富的知识来教育孩子,迎接时代的挑战,帮助丈夫尖社会变革需要,她们除了拥有华丽的服饰,迷人的外表外,还需要一个蕴藏丰富文化知识的大脑,去应付各种场合。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能不能接受教育,接受多大程度的教育决定了她今后在社交场合的能力,影响到她能不能找到一个好丈夫,过上富足的生活,有时,短暂、最少的教育会产生意外的收获。玛丽·奥迨论述道:“过去是父亲把女儿卖给出价最高的‘投标者’,而现在必须为了社会上合适的男人去提高女儿自身的身价。”(12)具有经济能力的中上层阶级都尽可能地送女儿进学校读书,教育成为姑娘嫁妆的一部分。因此,有些女孩子几乎整个姑娘时代都在学校中度过。受教育的内容也贴近时代的需要。当时,为女子教育开设的课程,除编织、烹调、三RS等等实用基础课外,还有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课目,让她们适应社会需要。
    女子教育的新态势对中上层妇女,甚至对整个妇女阶层都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家庭承担着为孩子未来创造条件的义务。相对来说,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与费。胜些中产阶级妇女开始节育,一些妇女怀孕、生育时间开始减少,这是妇女参与社会事务,吸取各种知识,开阔眼界的前提。
    其次,妇女的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从识字人数来看,1754年,274个教区结婚登记册上记载:60%的男子,35%的女子能自己签名。1800年,男子仍维持在60%左右,而女子却增加到45%。在汉诺威统治早期,妇女文记占四分这三,乔治三世时期,文盲减少到三分之二(13)。
    文化修养的提高,使妇女能够更多、更客观地了解世界,增强她们独立谋生、参与社会生活 能力,并且也使她们有更大的兴趣介入社会生活。18世纪开始,妇女成为戏剧、演讲的听众。1761年夏,托马斯·苏德访问爱丁堡时,用英语为妇女作了约一个月的讲座。上述种种为她们今后冲破家庭牢笼,争取独立的人格尊严,建立男女平等的社会创造条件。正是在吸取知识、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她们开始思考自身的价值与自身不公平的待遇,那些争取妇女独立的先驱已着手改善妇女处境。如: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冲出家庭的束缚,接受护士训练,在克里来亚战争中,率领护士参战,创建了近代护士。地1851年,全国有七万名妇女就业于教师行列(14)。在接受知识教育,接独社会过程中,她们逐步认识到政治权力的重要性,并为之努力奋斗,在权贵们的脑际留下“妇女问题”的印记。1866年,有1500名中产阶级妇女签名请愿,要求妇女的选举,促使议会第一次讨论妇女选举问题,这说明社会已开始注意长期被社会所遗忘的人们。
    
    结论:在社会变革的基础上,英国城市妇女有了新的生活内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妇女的地位已产生根本性的变革,无论是社会立法,还是人的观念,仍把她们列入男子附庸、家庭奴个范围。她们没有财产所有,同有对孩子的监护权,中上层妇女只不过是拥有时髦服饰、食品丰富的家庭奴隶,大部分劳动妇女在担家务劳动、社会劳动的双重任务,受丈夫试待司空见惯,并受社会歧视。
    但是,在工业革命过程中,社会给妇女,特别是中上支妇女提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新机会,从而,使她们能了解自身的价值。女权主义者先戏已经向旧制度提出挑战,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享受人身独立自主权。劳动妇女与男子一起共同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共同参与社会竞争,拥有独立的经济收入,也开始为自身的利益,为阶级利益而抗争,向现存社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妇女问题日益受到社会重视。1837年,议会通过儿童监护法,规定妇女对七岁以下的孩子有临护权。1857年颁布婚姻及离婚法,男子可以以通奸罪为名提出离婚,女子则要提交证据,表明男子虐待或事实已弃妻出走。虽然该法仍向男子倾斜,但比境女有可能通过法律结束痛苦的婚姻关系,追求自身的幸福。1870年,议会通过已婚妇女财产法,允许妇女保留其劳动收入所有权,这是争取女权运动的一个重大突破,展现了妇女解放的曙光,是通向男女平等现代化社会的起点。
    注释:
    ①T·C·斯摩特:《社会史论文集》(Essays in Social History),牛津,1979年版,第50页。
    ②M·D·乔治:《十八世纪伦敦生活》(London life in the XVIIIth Century),伦敦,1930年出版,第109。
    ③K·D·M·斯奈尔:《劳苦人编年史》(Annals of the Labouring Poor),剑桥,1985年出版,第326页。
    ④B H·派克:《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Origin of Modern English Society),伦敦,1985年出版,第15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33页。
    ⑥E·罗伊斯屯·派克:《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出版,第210、213页。
    ⑦J·鲁尔:《早期工业英格兰时期的劳工阶级1750-1850年》(Labouring Classes in Early industrial England),伦敦,1986年出版,第190页。
    ⑧J·鲁尔:《早期工业英格兰时期的劳工阶级1750-1850年》(Labouring Classes in Early industrial England),伦敦,1986年出版,第202。
    ⑨J·伯纳特:《富足与贫穷》(Plenty and Want),伦敦,1979年出版,第19、20页。
    ⑩H·派克:《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Origin of Modern English Society),伦敦,1985年出版,第158页。
    (11)E·P·汤普逊:《英国工人阶级形成》(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纽约,1966年出版,第291。
    (12)R·奥迨:《教育与社会1500-1800》伦敦和纽约,1982年出版,第191页。
    (13)E·P·汤普逊:《英国工人阶级形成》(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纽约,1966年出版,第190页。
    (14)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1988年,成都出版社出版,第346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