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政令、时令与江南海塘北段工程(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王大学 参加讨论

太、镇海塘工程堵塞许多小的出海水口,对海岸及几条大的出海水口产生了深远影响。海塘没有修筑时,潮水顺着海滩蔓延而上,波及面积虽大但冲力已弱;海塘修筑后,潮水在沿着海塘上涌时将受到塘堤阻拦,保护塘西田地的同时,潮水冲力需寻找新的消散途径。潮水对出海水口的冲力更大,沿着这些河道深入内河;各出海水口附近海塘工程尤为重要,导致水口附近海塘向内接筑。
    浏河口港面宽阔,潮自东南而来其地正当顶冲,旧筑之塘未至岸边直形缩住,以致北岸现筑新塘的塘首亦系直形遥对不抵港岸。若不添筑接至岸边而作迥环拱抱之势,则必大潮内灌浸损塘根。乾隆十八年(1753),丈量后发现:南岸自塘头至楚城泾止应添筑117.5丈,北岸新塘工首直抵港岸应接筑160丈。七浦口港面亦宽,东北紧风大潮直入,该处亦当其冲。所有两岸塘头须斜湾绕进以成环护之势,庶水由港行不致散漫直灌,自应各抵港岸湾环接筑70丈以上。浏河、七浦两岸共应添筑土塘452.5丈。(54)七丫、浏河塘头尚无小堤抵御,将来潮水顺塘而入未免功亏一篑。乾隆十九年(1754)二月十五,宋楚望令塘头圩地业佃速照田出夫刻日兴工,务于塘头接筑三四尺小堤一道,顺河而行以全保卫。(55)浏河北岸接筑土塘160丈后,工头尚未抵岸未便仍留空隙致滋日后大潮灌入,应再补筑7丈,直抵岸土以御潮汐。每丈土方银1.296两,夫价共银9.072两。(56)乾隆十九年(1754)八月,镇洋海塘南段从查航船港至楚城泾工117.5丈,宋楚望勘详悉照浏河北岸新筑土塘高宽丈尺,给以土方工价募夫,俟秋成后兴举。楚城泾至墅沟听民挑筑。该段工长157丈,民愿捐挑,不请工价。这两段土塘工程的劳力,从前被灾区图按田验派出夫攒办。(57)各出海水口海塘的接筑或民圩的新修,均是通境海塘工程带来的客观效果。
    海塘工程引起的连锁反应,还表现在太仓以北地方也请求修塘。太仓、镇洋海塘修筑后,太仓与昭文间插花地的海塘工程,提到了议事日程。太仓没有筑塘时,遇到大汛潮水散漫而行,铛角港西南地形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太仓海塘修筑后,六河镇一带正当其冲,六河一隅属太仓州境的二万亩农田可能受损。乾隆十八年(1753)六月十三,六河镇生监业户孙谟、孙秀等呈请修塘。附近还涉及昭文县八千亩田地,昭文滨海业户情愿一律接筑。太仓与昭文合筑从铛角港到白茆一带的五里海塘。(58)更重要的是,乾隆十九年(1754)开始,常熟、昭文境内海塘也将一起兴筑。
    三 常、昭塘工
    常熟和昭文的海塘工程,引起部分耆民反对,他们认为:乾隆初年规划塘工时,太仓、镇洋、常熟和昭文也在考虑之列,但因滨海滩远高阜而没有实施塘工,仅接筑宝山和浏河以南镇洋境内部分地方。常昭海塘续筑的主因是巡抚的建议,而非滨海自然环境的需要。(59)正是在长官意志主导的决策下,才有了民众的反对意见。
    绅民反对的理由为:第一,修塘是为抵御潮灾、保护人民,但塘基距海滨三五里之遥,塘外民田享受不到好处。第二,塘基压占、挖废与留余的均为膏腴之田,划定塘基时会涉及民舍、坟莹搬迁。虽规定碰到上述情况时海塘可稍为迂曲,把房屋、坟莹等包括在内,但需贿赂办事胥吏或地保。因签钉塘基而被殴的乡民不在少数,这将导致穷民流离失所。第三,海塘工程压占、挑废与留余土地不下十丈,两县通境120里海塘占用近万亩良田。国家田赋政策早定,不会轻易更改,一般通过以涨补坍来转移赋税。两县没有新涨沙洲,这些田赋将在通境田亩摊派,田地科则差别很大,核算不易,胥吏正好上下其手。第四,更重要的是,海塘在抵御海潮与阻遏内地排水间的两难。海水冲力总要消散,如果海滩宽广,潮水到达海塘时已成强弩之末。没有海塘的障碍,潮水旋进旋退,不会给海滨田亩带来很大危害。常熟、昭文位于长江尾闾,江水均为淡水,潮水淹没农作物也不会造成太大损失。如潮水越过海塘冲入内地,仅余的几个大出海口排水不及,农作物被淹时间过长将逐渐腐烂。(60)
    海塘经费来源与太仓、镇洋相同,均为业食佃力,三年内归还;动员劳力和征收摊捐过程中,以往弊端仍在。修塘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差万里!张大受慨叹:“乃经费已估七万,还帑不过三年。此外私贴之费、募夫之烦,无不取办里排。议者但欲因民之资为保民之计,而不知既竭其力复贻之害,有不可胜言者哉?”
    耆民的反对未起作用。御史陈作梅的条奏被批准:自太仓州界铛角港起至常熟县界耿泾港长9132丈,共60里,面宽1丈、底宽3.6丈、筑高1丈;塘外留余地5丈栽种甘柯、杨枝护塘,塘内留余地4丈听原业耕种管业;挑土筑塘即成随塘河道,面宽6丈;塘内外余地及塘底、塘河共宽14.1丈。共估土方、糯米、料工等银27716.64325两,借动藩库发官张适入官银两给办,民田派作三年征解还款。塘内外余地及塘底、塘河占废田地钱粮,俱被豁免。(61)乾隆二十年(1755),恩旨建筑常昭海塘后,塘底、塘河占废民田豁免、减则额征折色、本色银米等项,计常熟豁免米豆172.1556石,折色银111.197两;塘外民田共减则豁免米豆3296.856石,折色银2006.046两。昭文县豁免米豆172.4594石,折色银112.4136两;塘外减则民田豁免米3499.7586石,折色银2111.6919两。(62)
    随着常熟和昭文海塘工程的完成,江南海塘通塘体系基本形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