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东铁路和苏联秘密外交(1924—1925)(2)
威亭和龙提出了解释克拉克宣言两份译本的复杂理论,但苏联政府在1924年与中国签定两个秘密协定却道出了一个相对简单得多的答案。克拉克汉有两份译本是不容置疑的。在1919年至1921年间,苏联政府向中国及民众反复提出一个较为大方的宣言,而在1921年后,宣言则变得吝啬多了,这也是不能否定的。这表明苏联政府故意制定两副译本--一个满足于它的宣传需要,另一个满足于它的外交需要--然后因时相继使用最适合它目的的宣言译本。 承诺归还中东铁路的主要原因在于取信北京以开展同外交上孤立的布尔什维克谈判,这一目标在1921年得以实现。但除此之外,苏联政府的慷慨允诺是有助于吸引中国知识分子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且也是在1921年导致了中国共产党的组建。但一旦莫斯科实现了这些目标,没有承诺归还中东铁路的克拉克汉宣言的第二份译本,便取代了最初的译本。这第二份译本于是成为恢复对这条重要铁路线的大部分控制权的奠脚石。 早期中苏关系(1920-1923) 在1920年,布尔什维克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在北京受到国际上承认的中国政府的外交关系,北京官员对克拉克汉将中东铁路归还中国的承诺非常感兴趣并在1920年9月对克拉克汉的第一份宣言做出的回应,即断绝与仍然在华活动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官员的联系。中东铁路中方总裁王津军,写信给外交总长颜惠卿,建议中国利用俄国暂时的软弱解决中东铁路所有权的争端,“今天面临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的和最出人预料的机遇,因为多年来日俄两国第一次发生真正的争执,而其他大国又无力象以前那样进行干预”,但王警告,有关这条铁路上的进一步斗争可能会出现:“近年来满洲已两次成为战场,而且会成为更大范围国际冲突的原因,除非今日的政治家以改善局势的应有方式来处理这些事件。中东铁路在满洲问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外交档案,03-32,242〔2〕) 1920年10月2日,克拉克汉在莫斯科会见了一个中国军事代表团,向他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纲要:苏联政府愿意开展同中国的关系(通指第二份克拉克汉宣言,或1920年克拉克汉宣言),除重复所有前俄中条约都废除外,这份宣言再次宣称放弃庚子赔偿、无偿归还所有俄国在华租借地,取消俄国人在华居住的治外法权。 在本质上所有这些承诺和以前的相同,但未提及归还中东铁路的承诺。相反,克拉克汉声明苏联政府想要通过签订关于满足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的需求而在中东铁路上运作的特殊条约维持对这条铁路的一些控制权(外交档案,03-32,479〔1〕),这些建议的官方日期是1920年9月27日,但在莫斯科拟在1920年10月27日公开发表,这便导致了有关第二份克拉克汉宣言日期的相当的混乱,这与第一份克拉克汉宣言的日期问题相似,但原因却截然不同。更为可能的是第二份宣言的日期问题是有意用来掩盖前些年对于第一份克拉克汉宣言译本的使用。 然而克拉克汉的提议看来仍很大方,它们主要影响逃到中国的白俄。莫斯科关于它正在废除庚子赔款中俄国部分的联合声明,将每年削减了3000000美元在华基金。这部分是用来支持在中国、日本、俄国临时领事馆,也被怀疑是在华盛顿临时政府大使馆的活动基金。而且,到1920年,在华俄租界的部分区域为非俄国人所有。1920年1月5日的一封信证实了这一情况,在这封信中,美国公使查尔斯·R·格兰通知北京政府天津租界的大宗财产不是为俄国人而是为美国人或其它国家的人所有(外交档案,03-32,438〔1〕)。 苏联政府也放弃了在新的名目下仍能秘密保持的特殊的权利和利益。例如在1923年,随着俄国所有对外贸易的国家化,在华的俄国人都成为政府官员,并被赋予外交豁免权,取代了以前的治外法权。克拉克汉以前保证将把中东铁路归还中国实际上是最美妙的誓言之一。这些承诺答应提供给中国它所没有的事物,但还微妙地变换这些承诺,苏联得以从中国人民的善良的意愿中捞取好处,而在交换中却未放弃任何东西。 对中国来说,尽管克拉克汉关于中东铁路的新建议并不象他第一份宣言那样有利,但它也极为模糊地显示出它并不同他的前一承诺相矛盾,只是在苏联政府首任官方外交官,阿利克谢·帕克斯,在1921年9月到达北京后,苏联政府的真实意图才变得清晰。1922年4月26日,帕克斯告知一位中国官员:“我的政府以前宣布所有沙皇条约一律废除,但并未说这些条约的基础也被废除,因为这些事情有待研究,但你们的政府错误地认为1919年宣言无条件地……说中东铁路已为中国控制,在这些事情上,你们政府是错误的”(外交档案03-32,200〔3〕)。 根据帕克斯的解释,只要能说服中国同意旧的条款,那么很显然苏联政府以前关于它将所有沙皇时代不平等条约的声明就都毫无意义。此外,帕克斯第一次给予暗示不但莫斯科不再愿意归还中东铁路,而且(情况相反)与人们想的相反,以前所有表示是在抱怨中国对于克拉克汉宣言的误解,考虑档案文件表明,声称克拉克汉承诺无偿归还中国铁路1919年小册子作者,弗尔基米尔·费任斯基,(当时)作为帕克斯的顾问也在北京,那么无疑帕克斯知道最初的克拉克汉宣言的真实内容(外交档案,03-12,470〔2〕)。 1922年后期,阿道夫·越飞接替帕克斯,他试图说服中国同意中东铁路共管,但未获成功。越飞当时赌誓苏联政府从未承诺将中东铁路归还中国,否认这种承诺包含于特命全权代表保留的1919年7月25日宣言原本中,或者当时发表在民族委员会官方选集的文件中。(新俄罗斯,卷1,第10页,1923年1月6日:305)莫斯科玩弄克拉克汉宣言两份译本的策略取得完全的成功。越飞的否认是三年来利用克拉克汉承诺启动中苏谈判的最后一步。以后苏联外交官逐渐否认1919年7月25日的最初的克拉克汉宣言,而采用1919年8月26日出版的译本,该译本中不包含归还中东铁路的承诺。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