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二战中日本南进战略的形成(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荆州师专学报:社科版 谢承国 参加讨论

二、希特勒闪击西北欧后,日本重心向南进转移
    正当日本陷入北进、南进困境时,欧洲局势发生了有利于日本南进的重大变化。1940年4至6月,德国闪击西北欧,荷兰灭亡,法国投降,英国也如风前残烛,日本统治集团被希特勒的辉煌胜利弄得眼花缭乱,生怕误了公共汽车,决心乘机捞上一大把。日本看到随着西欧列强的败亡,“法属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以及其他南方各地的政治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12)成为无人看管的真空地带,这是日本千载难逢的极好机会;而且南进“也关系到中国事变的处理问题,于是朝野上下便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南方去了”。(13)大本营也“另打起主意来生怕误了一班车”,陆军省军事科也对强行南进论着了迷。(14)可以看出,以希特勒闪击西北欧为契机,日本开始了由北进向南进策略的转移。1940年7月,日本拟定了《基本国策纲要》和《适应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决定“从目前正在进行的以中国事变为重点的态势转移到以南方的施策为重点上来”。(15)要把印度支那变为军事基地,从荷属东印度获得石油等等;对于南进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即“若中日战争结束自不待言”,即使未结束,但“若内外形势发展至特别有利地步,则行使武力以解决南方问题。”(16)而以前陆军所主张的北进,却只字未提。这表明日本对外侵略战争重心已转移到南方上来了。
    日本统治集团为什么选择这个时机决定南进呢?
    首先,希特勒闪击西北欧,法荷英非死即伤,他们对资源丰富的南洋地区殖民统治削弱,日本可以乘机南进,夺取资源丰富的南洋地区,确立自给体制。
    1939年7月美国通告废止日美商约后,日本感到商约一旦失效,美国即将限制对日输出并进而发展为全国禁运,这对严重依赖美英经济的日本来说,不仅会给战争的进行带来巨大障碍,而且对日本经济存亡本身也将是个威胁。因而获得新的资源,摆脱对英美经济的依赖,确立自给体制就成了日本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南洋地区资源丰富,荷属东印度的石油,法属印度支那、泰国的大米、橡胶、锡等战略资源丰富,日本帝国主义对此早已垂涎欲滴,而此时法荷英的败亡,他们对南洋地区统治减弱,为日本火中取栗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日本可借此确立自给体制摆脱对美英的经济依赖。为此日本同荷印当局进行交涉,但荷印在美国的支持下不肯屈服。1941年2月谈判代表芳泽大使在报告中说:“我认为不依靠武力终不可使荷印成为共荣圈之一员”。(17)外相松冈亦痛感:“如不触及对英美的关系,则从根本上打开对荷印关系毕竟是几乎不可能的。”(18)因而为取得南方资源确立自给体制必须武力南进。
    其次,日本统治集团认为南进可以切断英美援蒋路线,有利于中国事变的解决,从中国脱身。
    中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人民和政府英勇抗战拖住了日本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其中1937-1941年中国人民和政府在内地和东北抗击的日军师团数在日军总师团数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1∶24,32∶34,34∶41,39∶50,39∶51(19),日本陷身于中日长期战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其侵略手脚受到了极大限制。由于绝大部分兵力陷入中国战场,不仅使日本在1938年和1939年的张鼓峰事件和诺蒙坎事件中遭到惨败,同时也使关东军与远东苏军力量对比处于明显劣势,而不敢冒然北进。欧洲大战爆发后,本是日本扩大侵略的极好机会,但也因其主力受制于中国战场而不得不采取不介入的方针。另一方面,由于中日战争长期化,日本帝国主义把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在中国战场,造成了国民生活的贫困化,引起人民的不满。1937-1941年日本直接军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7.6%猛增为34.9%(20),由战争而引起的各种负担加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公债的多发是由于战争,捐税的加重也是由于战争,生活物质的缺乏和拮据也都是由于战争”,(21)“通货膨胀粮食短缺、物质不足和黑市泛滥对国民造成了难以忍受的压力”。(22)人民不满情绪增加。因而无论从扩大侵略还是从平息国内不满考虑,日本都必须解决中国事变,从中国脱身。而对于中国能长期坚持抗战的原因,日本当权集团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帝国国力估计过低和对第三国援蒋集团的依赖”,(23)认为通过南方作战不仅可以夺取南方丰富资源,还设想“一向依靠英美支援继续抗战的中国,受援路线一被切断,很可能被迫放弃抗战念头”,(24)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1940年6月日本对英法施压要求停止输运援蒋物质,对此,法国维希政府答复将全面封锁法属印度支那运输线,英国也答复将关闭缅甸运输线三个月。9月日本强行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美国作出反应,宣布禁止对日出口废钢铁,10月英国也重开缅甸公路运送援蒋物质,这样日本通过外交途径关闭援蒋运输线的企图破产。因此,就切断援蒋运输线,解决中国事变而言,也必须从根本上触及与英美的关系,武力南进。
    再者,当时日本外交战略调整顺利,也有利于南进。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它的意义首先在于使日本在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对南洋地区的野心得到了德意的承认,这样日本在该地区就可以采取自由行动了。其次,三国同盟条约“主要以美国为对象,并打算将来把苏联也拉入我方阵营”,(25)这就使德意日同盟与日本南进完全协调起来,建立起德意日对英美的阵营,日本可以利用同盟牵制英美,加速南进。为解决后顾之忧,1941年4月,日本与苏联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借此条约,日本解除了南进的最大忧患,北方得以安定下来,条约解开了日本的双手,日本可以放心南进了。《纽约先驱论坛报》当时写道:“条约对美国的整个远东政策给予了沉重打击。”(26)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认为苏日条约是“轴心国制造的”“对美国包围圈的最后一环节”。(2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