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研究加拿大华人史的学术文章,都离不开提及、引用一份现存的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华人报纸--《大汉公报》(The Chinese Times)。而这份保存了加拿大华人20世纪近百年历史的中文日报,关于其自身早期的细节及历史,却还只是散见于各类的零星片断记载中,鲜见细致的梳爬与整理。本文对于《大汉公报》从1906年12月以《华英日报》为名创刊发行,直至1915年11月6日正式改名为《大汉公报》这一段的历史面貌,做一简要的钩沉,其中涉及报刊创刊背景、报刊主笔、报刊更名及报纸的倾向性问题等。此期间报纸的办报宗旨与曾任主笔的崔通约有关①,故本文将崔通约与《华英日报》、《大汉日报》合在一起叙述。 一、从《华英日报》到《大汉日报》 1906年12月《华英日报》(Hua Ying JihPao)由温哥华耶稣教美以美会的教友周天霖与周耀初在温哥华创刊,崔通约为主笔,地点在哈士定街100号。②1909年底停刊。周天霖,为当地品霖公司杂货商人。周耀初,为当地影相馆的老板,孙中山1911年初去加拿大筹款、建立加拿大洪门筹饷局时留下的几张照片,即出自周耀初的照相馆。其时为辛亥革命之前夕,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后,海内外报纸勃兴,“始因外侮之刺激,倡议维新,继以满人之顽固,倡言革命”[1]。在香港有《香港商报》、《中国日报》、日本有《新民丛报》及《民报》,北美旧金山有《大同日报》、北美檀香山有《自由新报》为同盟会报。③《华英日报》当时亦以宣传基督教义、启发民智、鼓吹排满革命为办报宗旨。 从加拿大的情况看,当年的温哥华与域多利两地,为远东和美洲太平洋航线之最捷路径。上海与温哥华之航道有海上丝路之称。[2]1885年太平洋铁路修毕,大部分华工都迁居于温哥华与域多利。凭借自由通商的环境、人口集中的华人社区,温哥华为创办华人报刊、向华侨传播启蒙思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时华人由于与祖国分隔日久,民智未开。当地虽有华人最大的社团--洪门致公堂,但是多忘其反清复明之宗旨。因此康有为戊戌变法后逃亡海外,1899年到加拿大,建立了保皇会,以保皇即为革命之说,笼络最有势力的洪门,在己亥(1899)至己酉(1909)十年间,加拿大全土几全属康梁之势力范围。[3]1903年8月,保皇党还办起了机关报《日新报》,此为加拿大最早的中文报纸④,鼓吹维新立宪,保皇救国。《华英日报》即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刊。第一任主笔崔通约在其回忆录《沧海生平》中写道: 当辛亥以前,清朝内政外交,渐成竭蹶现象……且具有种族思想之会党,屡次揭竿而起……风声达于华侨,南洋、美洲不特源源捐助巨款,且次第创办汉文日报……所以坎属域多利、温哥华居然异军突起。这里景教美以美教会牧师信徒,出其血汗资,创办华英日报,集资本、购字粒,办机器,谋定温哥华为地点,乃以坎币四百元直接邮寄东京给我,并促我尅日就道。[4] 余留东四年,千九百六年六月暑假,由东京挈眷归国,已接温哥华华英日报之聘……是岁杪始往香港称印度皇后船往坎,在域多利登陆。十二月初旬,华英日报出世于坎拿大温哥华矣。……可称在北美洲初唱鸿胪革命第一声,诚非自夸也。[5] 曾为此报第二任主笔的冯自由也记称: 华英日报设于英属加拿大之云高华埠哈士定街(Hastings St.)一百号……丙午年(1906)秋冬间与各教友组织此报,以宣传耶教福音及开通民智为务。特函托广州格致书院院长锺荣光代聘主笔。锺介绍崔通约应之。⑤ 崔通约(1864-1936⑥),广东高明人,原名成达,字贯之,号洞若,后因信奉基督教改名为通约,号沧海。据崔通约自著《沧海生平》篇首所附的人物小传记载,他13岁应童子试,后入康有为万木草堂学习。1897年,崔通约于吉隆坡创办了当地最早的中文报纸《南洋时务报》(后来的《广时务报》),但这份报纸存在时间不长。[6] 崔于1899年初信奉基督教。1899年3月,美国长老会传道万国总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在广州办格致书院(即岭南大学前身),崔成为格致书院第一任中文教师。1900年,曾营救过广州谋炸督抚德寿之役中牺牲的史坚如--1899年入学的学生。1900年格致学院搬到澳门后,崔通约因涉史坚如革命事离开了学院,开办私塾。 1900年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崔通约就加入其中。[7]1903年在香港,他也曾经与著名报人郑贯公等人同创《世界公益报》,这是一份基督教会报纸,影响仅次于陈少白创刊的《中国日报》,但《世界公益报》比起《中国日报》来较温和,立场并不激进。 1905年崔曾与李自重等人于香港九龙设立光汉学校,提倡军事教育。[8]同年于香港加入同盟会。⑦之后赴日留学,并作为《世界公益报》、《羊城日报》通信记者驻在东京。在日期间,他一方面为基督教徒义务传道,一方面关注当时《新民丛报》与《民报》的笔战,他支持革命的《民报》立场。 此为崔通约就任《华英日报》前的活动情况。 中华民国建立前后,崔通约是活跃于北美地区的一位报人,同时一直开办学校私人授课。作为基督徒,曾参与创办了温哥华、上海两座基督教会。他曾于1906-1909、1911-1915年间两次出任《大汉公报》的主笔,一为《华英日报》时期,一为《大汉日报》时期。两次之间(1909-1911)他曾在旧金山出任基督教会《中西日报》主笔、《少年中国晨报》编辑。 1911年5月,他在旧金山被孙中山同盟会革出⑧,本文怀疑,正因此缘故,很多当时旧金山与他共过事的同盟会员,都在回忆录中极少提及他的事迹;或多处于革命话语的立场,对其颇有微词。⑨他的生平资料,除了他本人发于1914-1915的《大汉日报》、1935年撰写的自传《沧海生平》外,都散见于有限的各类回忆录或史料中。 创办《华英日报》时期,崔通约本人倾向革命。因此,他来到加拿大后,“开章明义,排满革命之言论,倾箧倒箧而出。在此之间之景教徒、致公堂无人不鼓掌称快,其他如保皇党及依草附木之商人,吓得面如土色,不知所措”[9]。终因此激起了保皇派的不满。1907年某月《华英日报》偶然转载了粤吏通缉保皇会员新闻一则,激发起了《日新报》与《华英日报》的笔战。“从此两党旗鼓相当,唇枪舌剑,由笔墨官司进而发展至公庭官司,保皇派前后控诉华英报十大案。”[10]康党对《华英日报》的讼案长达三年。 崔通约原是康有为的学生,所以康党开始本不以《华英日报》为意。但是,崔通约主张革命,与保皇会的维新政见不一,这样的冲突爆发不过是时间问题。崔自述:“凡关于保皇会所谋进行者,莫不思所以而破坏之。彼以保皇救国为前提,我以排满革命为前提。”[11]又言:“故在温哥华二年,为革命前途计,竭力鼓吹,宁割师友之爱而不惜者。”[12]由于报纸实证缺乏,我们只能根据以上文字推测当时笔战的激烈程度。不过,民前起自1905年在日本的梁启超与章炳麟的革命与保守、民主与君宪的海外各地报纸之间的笔战,“始之以笔战,继之以斗殴”,则可以引为互证。⑩ 两报笔战之末期,发生保皇党在海外集资破产一事,在当时温哥华华人中产生了巨大反响。事因康有为打着兴业救国的旗号,在海外各地集资办实业,裹挟了华侨大量的资金。温哥华保皇会员、当地有名的富商叶恩,奉康有为、徐勤之命集资300万,组织振华公司,开发广西天平山银矿,兴建铁路、轮船及创立劝业银行等。他们怂恿温、域华侨踊跃投资。由于当地提倡民族革命的击楫社从中破坏,以及保皇会内讧,1909年竟发生了刘世骥被刺血案。振华公司的集资终于未果。而叶恩“以公司之资本为其所招募,保皇会人士对侨胞回国时为儿戏,乃愤然脱离改悔,加侨从之者甚众,于是保皇会在加之势力一落千丈,至民国前后,已陷于支离破碎状态”(11)。 此事或成为康党对《华英日报》讼案失败的另一原因。(12)当年保皇会《日新报》主笔、崔的对手何卓競也因之反正,脱离了康党,并佩服崔有先见之明。崔记日:“三年对簿,十案胜诉,足见公理之不可磨灭。”(13)但是,多年诉讼,“亏折累万,加以讼案牵缠,力将不支,幸藉致公堂陈文锡大佬仗义扶助,唤起全坎洪门人为后援,最后即有致公堂全盘承受,易名为大汉日报”(14)。 此讼案最终致洪门致公堂出面,接手该报并更名为《大汉日报》,之后其一直成为了温哥华洪门致公堂的机关报。当时崔通约顶不住保皇会的攻击,曾求助于香港的《中国日报》,其时《中国日报》的主笔正是冯自由。崔通约也提到了冯自由因此“言于孙文,孙始由巴黎通函于余”,孙与崔两人还曾书信往来颇密。[13] 1909年末此案终结后,崔通约介绍颜志炎为该报总编辑,自己去旧金山就《中西日报》席。而《华英日报》于1909年底曾停刊一段至冯自由由1910年5月自香港来接手为止。以上为《华英日报》从创刊到终结的大致情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