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的演变看美国“重欧轻亚”外交战略的形成(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王慧英 参加讨论

2 从孤立主义向全球主义的过渡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美国外交战略向欧洲侧重的过渡时期。已成为经济巨人的美国就象一位新拳击手,向老拳王欧洲摆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挑战姿态。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开始动摇,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欧洲的影响并取代其在世界的主宰地位就成为美国的梦想。而当它在亚洲的扩张遭到日本的排挤时,美国采取守势。
    1914年8月2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美国总统威尔逊依照不介入欧洲政治军事事务的外交传统,于8月4日宣布美国中立。8月19日,他进一步阐明了美国的中立政策,号召美国人民“必须在道义上和感情上首先想到美国和美国的利益”,“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要不偏不倚”。然而,美国已无法如往昔一样在欧洲列强之间保持中立,经济利益的需要决定了一场对德战争不可避免。美国对英、法的出口已由1914年的7亿5千万美元剧增到1916年的27亿5千万美元,而同期对德出口由2亿4千多万美元降至2百万美元。[9]况且,德国潜艇对美国商船的一再袭击使美国无法忍受。1917年4月,美国决定“以暂时的联盟应付非常的紧急情况”,与英、法结成盟国,共同对德作战并取得了最终胜利。
    一次大战打破了美国奉行一个世纪之久的孤立主义迷梦,也使得它蕴积了百年的力量得以在欧洲列强面前显露。雄心勃勃的美国欲在巴黎和会上一展宏图,与英法共同主宰世界。但在以军事实力论英雄的时代里,美国要称霸世界还力不从心。尽管它已是经济巨人,但军事实力比英法落后。威尔逊总统率领1300人的代表团参加了巴黎和会。但在法国“老虎总理”克雷孟梭和英国“铁首相”劳合·乔治面前,庞大的阵容仍显得苍白无力。和会上的挫折使美国大为扫兴。作为掩饰,美国又回归到孤立主义,但已不是传统的绝不介入欧洲的内部事务的孤立主义,而是以经济扩张为主、等待时机的新孤立主义。20年代,美国通过在经济上扶植德国来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预。英法由于自身经济困难,需要美国的经济援助,因而赞同美国插手欧洲的经济事务。“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即是其产物。30年代,经济大危机使振兴国内经济成为美国内外政策的焦点,因而在欧洲事务和局部战争中美国再三宣布中立,但仍未放弃对欧洲局势变化的密切关注。
    美国在外交战略上向欧洲侧重过渡的同时,仍未放弃在亚洲的扩张。此阶段美国对亚洲政策主要表现在对华关系上。威尔逊比历史上任何总统更关心对华关系。他在巴黎和会上抛出的“十四点”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亚洲争夺对远东太平洋地区的霸权。虽然和会的结果是日本取得了在远东的优势地位,但这并没有使美国放弃在该地区的争霸斗争。1921年,美国积极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以分化和限制英国和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勾结和扩张,扩大美国在华势力。1922年《九国公约》的签订是美国远东政策的重大胜利。
    然而,美国在华扩张受到日本的竞争和排挤。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和斗争由来已久。由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对于美国太平洋上的最后关系将有极大影响”,美国早已明确中国为其必争之地。而中国在日本妄图侵占亚洲的战略中处在关键地位。一战后,两强都在扩张势头上,狭路相逢,谁也不会在对方面前自动放弃对远东太平洋霸权的争夺。不过,由于美国战略在逐渐向欧洲侧重,因而采取只图保住既得利益的守势。1931年日本对中国华北的侵略对美在华利益触动不大,美奉行史汀生“不承认主义”。但是,自此以后美国对华贸易每况愈下,1935年前后美国远东贸易额仅及以前的三分之一。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极大地威胁到了美在华利益。就此罗斯福总统发表“防疫演说”,不指名地谴责日本。但此时美无意与日展开战争。二战前,美国军事力量重点设在大西洋,在太平洋地区的实力不及日本,加上罗斯福认为“我们在远东的利益较英国为小”,美国没有必要在解决远东危机中“充当心甘情愿的领袖”,所以只能对日本在华的侵略扩张实行“不承认主义”和绥靖政策。
    3 全球主义扩张时期
    经过二次大战,急欲称霸世界的美国彻底挣脱了孤立主义的束缚。战后,美国走上了进行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扩张的道路。全球主义是美国扩张主义随势力增长的必然结果。随着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的彻底演变,“重欧轻亚”战略成为战后长时期里美国外交政策的显著特点。
    战后,美国之所以实行“重欧轻亚”的外交战略,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3.1 经济利益的需求
    市场问题是战后美国需要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美国战后经济繁荣,但国内市场容量有限。生产与销售的矛盾使美国统治者担心经济难以持久繁荣,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海外市场。一般而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民收入和消费结构,甚至消费习惯都相差不多,因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市场容量大,消费层次高,在一个国家畅销的产品在另一个国家也容易打开销路。美国一些重要人物经过对欧洲的考察,认为欧洲虽然在经济上遇到了困难,但其前景广阔,未来美国的国际市场重点在欧洲,因此从战略观点考虑,美国应帮助欧洲复兴经济。1948至1952年,美国共拨援欧款120多亿美元。[10]同时,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对欧直接投资也大规模增加。通过对西欧经济的援助和投资,美国扩大了海外市场,加强了对欧洲的干预和渗透。
    3.2 安全因素的影响
    二次大战前,宽阔无垠的东西两大洋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在美洲,美国的南北邻居都很弱小,东西邻居“都是海洋里的鱼”,不足为患。世界上能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实力大国是欧洲列强和亚洲的日本,但它们都被大西洋和太平洋远远地隔开。美国能够利用地理上的优越地位,对欧洲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以便于本土和海外扩张。但是,二战中空军显示出来的神威,使大洋再也无法成为安全的天然隔绝。战后,昔日的对手日本已由美国“代管”;西欧元气大伤,动荡不安;但横跨欧亚两大陆的苏联红色政权已成为美国新的对手和敌人。在美国统治者看来,若苏联控制了西欧,就会极大地威胁美国的安全,因此美国必须把西欧控制在自己手里。
    3.3 实力的允可
    二战前,美国海外扩张的基本特点是先把欧洲大国势力薄弱而美国实力能及的地方把握住。首先是把拉丁美洲建成自己的“后院”,尔后进一步向太平洋岛屿和亚洲大陆挺进。这并非因为美国早先没有认识到欧洲的重要性,而是无力争夺欧洲。美国长时期里军事力量落后于欧洲强国,至19世纪末仍没有常备军,太平洋战争前常备军也很少,1940年才26万人。[11]
    二战后,无论是从经济力量还是军事实力来看,美国都有能力控制西欧、称霸世界。经济上,1947年,占世界人口6%的美国生产了世界制造业产品的50%、石油的62%、钢的57%、汽车的80%。[12]1948年美国拥有的黄金外汇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的四分之三。[13]军事上,自太平洋战争后,美国开始了由世界最强经济大国向世界最强军事大国的转变。1939年,军费开支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1944年猛升为42%。[14]杜鲁门总统于1945年10月22日发表演说时夸耀美国拥有“地球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和“世界上最强大的空军力量”。即便战后正规军陆续复员,1947年美国仍有160万军队,在国外建立了484个军事基地,在50多个国派有驻军。[15]战后初期,美国不仅具有拥有各类常规武器的巨大优势,而且独家垄断具有威慑力量的原子弹。
    在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实力大国之时,西欧的地位却一落千丈。战后初期,西欧处于崩溃的边缘,经济满目苍痍,社会急剧动荡,加上苏联“赤祸”对资本主义政权的威胁,使得昔日的世界强国急欲得到美国的援助和扶植。美国利用有利时机,对西欧进行经济“输血”、防务保护,从而在经济、军事上控制了西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