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冷战的需要 战后,美国进行的全球扩张战略与战争中产生的另一个大国苏联的扩张主义要求产生了碰撞。美苏本是二战中的盟友,然而在战争临近尾声之际,二者在如何重新安排世界的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结果导致“冷战”的诞生。在东欧已成苏联的势力范围的情况下,西欧就成为美国遏制苏联的第一道防线,因而它在美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西欧虽然实力削弱,但对其前殖民地和附属国仍深有影响,而且西欧几百年来是世界政治的中心,谁控制了西欧谁就占有了政治上的优势;西欧又是美国传统以来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且是几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中心,谁控制了西欧谁就可以称霸世界经济;同时,西欧又极具军事战略意义,是争夺东欧、亚洲和非洲的咽喉所在。对苏冷战是战后相当长时期内美国外交政策的主线,对西欧实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严密控制则是贯穿这条主线的重点。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在经济上加强了对西欧的干预和控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组建,使美国与西欧结成集体防务体系;反苏的共同需要则使二者在政治上休戚相关。至此,美国不与它国结成永久性同盟的孤立主义传统彻底崩溃,在此后的相当长时期里,美国的命运与整个欧洲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亚太地区的侵略扩张是战后美国全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1月12日,国务卿艾奇逊提出“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针对苏联在欧亚大陆的扩张,美国加强了在远东的争夺。在亚洲大陆上,美国支持蒋介石政府,欲把国民党政府作为它在亚洲遏制苏联的有效力量。这一计划失败后,美国又单独占领日本,把日本建成它在亚洲的战略基地;进行朝鲜战争,妄图控制朝鲜半岛。不过,从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总体来看,亚洲与欧洲相比明显处于次要地位,“重欧轻亚”成为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显著特点。 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正式结束。后冷战时期,欧、亚两大地区的安全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范围内的争夺已由政治的冷战、军事的对峙转为经济的热战。现在美国每年与亚太地区进行的贸易的比重已超过了对欧贸易比重。克林顿政府视国家的经济安全为其外交政策的第一要素。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发动机”的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崛起和腾飞,迫使美国不断调整其外交战略。1993年,美国助理国务卿洛德宣布:美国政府今后将把与亚太地区的关系放在其外交政策的首位,在其长期安全和经济计划中,美国对东亚的重视将高于欧洲。[16]很明显,冷战时期美国“重欧轻亚”的外交战略正向“欧亚并重”战略转移。 注释: 原文参考文献: 1 9 李庆余编著·美国外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7页。 2 4 6 7 12 15 杨生茂、陆镜生著·美国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2、275、282、416页。 3 Thomas Paterson ed.,Major Problems in American ForeignPolicy,D.c.Heath and Company,Massachussetts,1978,P88. 5 11 14 黄安年著·二十世纪美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215页。 8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美国史论文集(1981-1983)·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30页。 10 托马斯·帕特森著·美国外交政策(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21页。 13 冯特君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5页。 16 时事报告·时事报告杂志社出版,1996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