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翁会议以后,“80舰英、法驱逐舰再加上强有力的大队飞机,在地中海巡逻的壮观,无疑使欧洲的舆论发生了一种深刻的印象”(43)。“大大提高了我们(指英法--引者)在各国中的威信,……有助于我们重振国威。”(44)当时,英、法的合作不能不是德、意法西斯在准备世界战争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在这方面,丘吉尔的评价是颇有见地的:尼翁会议“证明英法的联合势力,如果表现时具有信心和准备不辞使用武力,对于独裁者的心理和政策可以发生何等强烈的影响。在这个阶段中,诚然不能说这种政策一定可以阻止战争发生,也许它可以很容易使战争延迟发生。事实证明:一方面各种形式的‘绥靖政策’,只鼓励了侵略,和增加了独裁者对他们本国人民的权威,而另一方面,每当西方国家有任何兵来将挡的强硬表示,紧张了的时局立刻缓和化。”(45) 此外,尼翁会议由于是在德、意法西斯拒绝到会的情况下,由西方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的共同努力取得成功的,法西斯是会议的矛头所向。这样,尼翁会议就为这个时期西方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可能的进一步的接近、从而实现集体安全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因为当时德、日法西斯已经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法西斯也正在准备加入。它们在“对付苏联威胁”的口号下进行着发动世界大战的最后准备工作。尼翁会议向人们表明:法西斯不但是苏联的敌人,也是英、法等西方民主国家的敌人,是整个人类的公敌;反对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是整个先进和进步人类的共同事业。虽然后来英、法没能循着尼翁会议的道路走下去,但在当时,由于尼翁会议的成功,的确出现了可以作为西方民主国家与苏联合作,对法西斯采取强硬政策,从而阻止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起点。基于此,当时人们有理由认为:尼翁会议“不能不是西欧政局的转机”(46)。 尼翁会议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但也不能否认英、法的帝国主义目的使尼翁会议具有不彻底性。这些不彻底性直接限制了尼翁会议在当时有可能产生的更大的作用和影响。 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的武装干涉是造成地中海上复杂局面的根本原因,当然也是地中海上所谓的“海盗”问题的根本原因。英、法实行的“不干涉”政策,怂恿了德、意对西班牙的武装干涉。在尼翁会议期间,英、法的立场并没有跳出“不干涉”的圈子,“对意大利还存在着‘可以和平合作’的幻想”(47)。例如:英、法拒绝西班牙共和国--地中海沿岸的一个重要国家的合法政府参加会议,拒绝给他们的船只以保证。英、法(主要是英)还作了种种准备,试图让意大利参加尼翁会议和将意拉入尼翁协定,如更改开会地点,为意划留巡逻区域等。这就使尼翁会议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法西斯对地中海航行船只的威胁,更“不能制止墨索里尼的战争,还不能澄清笼罩着地中海的黑漫漫的战云”(48)。至于尼翁会议以后不久,英、法不但没有沿着尼翁会议的道路走下去,相反却极力全面推行对德、意的“绥靖”政策,更使得尼翁会议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丧失殆尽。 1938年初,主张集体安全与合作的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在张伯伦的压力下被迫辞职,由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的得力助手哈里法克斯接任外交大臣。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魁首达拉第也于4月上台。4月16日英意签订协定。英国正式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及其在西班牙的“特殊利益”。英国还利用自己的影响使其他国家也采取同样立场。这标志着英、法在地中海问题上对意大利的彻底妥协。到此,尼翁协定就完全失去了它存在的实际意义。英、法对德、意法西斯的步步退让,使自己丧失了盟友,丧失了战略要地,丧失了阻止德、意走向世界战争的一切机会,最后,不得不自食其果。这是多么惨痛的历史教训啊! 注释: ①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33页。 ②③④⑤⑦ 参见艾登:《艾登回忆录--面对独裁者》,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420、425、422、422、433页。 ⑥ 《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120页。 ⑧⑨⑩(11)(12)(13)(15) 艾登:前引书,第448、449、452、449-450、452、457、449页。 (14) 徐冰:《地中海--又一新的火药库》、见《〈解放〉周刊》合订本,第一卷,第19期,第18页。 (16) 参见《世界现代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8页。 (17) 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第九卷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中译本,第460页。 (18)(19) 参见〔苏〕F·A·德波林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中译本,第84-85页。 (20) 因为德国已退出国联,国联未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日内瓦是国联总部所在地,故德、意都不会到日内瓦开会。 (21) 参见〔苏〕列·库达科夫:《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中译本,第40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