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彼得改革思想的形成(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赵士国 参加讨论

1695年1月20日,正值俄罗斯的严冬季节,彼得发布了远征亚速夫的动员令。3月,彼得将集结在莫斯科的军队分为两路:一路由戈登、戈洛文和勒富尔3人率领,约31000人,170门大炮,向亚速夫进军。另一路由谢列米杰夫率领,约12万人,目的是袭击第聂伯河河口的土耳其工事,以转移土军对亚速夫的注意。彼得本人以炮兵上尉的身份随军前往亚速。实际上他是这次远征的总指挥。8月5日,彼得下令对亚速城堡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但遭到守军的沉重打击,损失惨重。后来,有一枚地雷意外地炸开了一个缺口,俄军趁势攻进城去,但很快就被打回来了。此时,秋季来临,阴雨连绵,河水上涨,俄军决定撤退。撤退途中,俄军又遭到骠悍的鞑靼骑兵的追击,行军中掉队的人被截击杀戮。由于缺乏粮食和御寒的衣服,士兵大批死亡。
    第一次远征失败了。但是,夺取亚速夫是彼得一世的既定方针。彼得决定改变打法,从陆海两面向亚速夫进攻。为此,他利用整个冬季,在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和第聂伯河支流杰斯纳河上的布梁斯克突击建立了一支舰队。这支舰队包括23艘大帆船、4艘火攻船、1300只舢舨、300只小艇和100条木筏。建设这样一支舰队,据估计至少必须两年时间。但是,彼得不顾疾病和疲劳所造成的重大的人力损失,以及连同他本人在内的人人所遭受的风霜雨雪的折磨,竟在历时半年的寒冬季节里完成了这项工作。
    1696年5月初,彼得一世对亚速夫发动了第二次远征。这一次,俄军对亚速夫的进军比较顺利。首先,俄国舰队驱散了停泊在亚速夫附近的土耳其舰队,接着又封锁了河口,拦截了对方的给养和增援。陆军对亚速夫的进攻是在大炮不准确的轰击、零星的火炮和不起作用的地雷的爆炸声中开始的。进攻受阻,将军们根据射击军成员的建议,采用当年弗拉基米尔大公攻击赫尔松时的办法:即沿城墙垒起大土包,以便人们从土包上跃上城墙,从而控制全局。但城墙上的土耳其人居高临下,使垒土包的俄军遭受重大伤亡。正当此时,从奥地利聘请的军官和工程师来到阵前,准确修正了大炮在射击上的偏差,并修改了作战计划,避免了继续伤亡。彼得一世是这次陆上包围、海上封锁以及炮击亚速夫城堡的主要决策人。这位舰长兼"第一炮手"时而亲临舰只,时而出现在堑壕中,在向敌人炮击时,他毫不畏惧地暴露在敌人面前。由于土耳其海军未能突破封锁线而前往增援,使亚速夫城堡守军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7月17日,第聂伯河流域的哥萨克前来助战,俄军乘势攻下城堡的前沿工事。7月18日中午,守军投降。彼得率俄军进入要塞,城堡内绝大多数建筑物已被夷为平地。
    俄军攻占亚速夫,使俄国获得了向黑海扩张的立足点。然而,也仅仅是个立足点。因为不仅亚速海和流入的黑海几乎全被陆地包围,而且两海的出口都被土耳其人所控制。彼得在一场对土耳其人的大规模的征服战争中,既然已竭尽全力,也只好暂时满足于局部的胜利。
    两次远征亚速,彼得的感受是深刻的。俄罗斯当代历史学家认为,第一次进攻亚速夫"是彼得青少年时期的最后一次军事游戏"③。但这次"游戏"的损失是惨重的。俄军为什么会失败呢?这是因为:第一,俄国军事落后,没有配备海上舰队,不能封锁顿河河口,使土军能从水路向要塞自由增援,加强了防御力量;第二,俄军缺乏统一指挥,各军不善于互相支援,军事行动不协调一致,甚至突击的始发时间也参差不齐;第三,俄军缺乏严格训练,除两个近卫军团外,其他部队都不堪一击,工兵素养太差,武器质量低劣,地雷炸不开亚速城的城墙,却炸死了围城的俄国士兵。所有这些都证明,俄国军事落后,工业落后,必须改革。第二次俄军远征亚速取得了胜利,其原因主要是得力于建立了一支海军舰队,所以彼得一世认为,"只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而同时也有海军才能成为两手俱全的人"④。但是,第一次进攻亚速失败后仓促建立起来的舰队实际上还很不适应未来的需要。因为这些船有的木料不好,有的建造质量低劣,很快都坏了。占领亚速夫,俄国仅仅是获得了一个新的立足点,要取得进入黑海的权力,要成为海上强国,前面还有很艰苦的斗争。一支合格的舰队要有通晓海军业务的军官,造船厂需要知识丰富的造船技师和熟练的造船工匠。可是,海军军官、造船技师和造船工匠,俄国一样也没有。建设舰队需要巨额经费,可是俄国财政困难,国家预算拮据,拿不出这笔钱来。还有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的种种落后也都严重困扰着俄国。百废待兴,一切都必须从头做起,一切都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两次远征亚速是彼得一世打开通往西方窗口的重要尝试,尽管这种尝试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彼得由此得到的感受是深刻的,他的改革思想也由此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彼得进行改革的决心。
    三、出访西欧的启迪
    早在远征亚速之前,勒富尔就对彼得一世提出过一块去欧洲旅行的计划,当时彼得也表示同意。只是彼得认为时间应该后推,即当他有了一定政绩,国门之外的人对他表示敬重,甚至见到他望而生畏时,他才出国。如今,远征亚速使彼得荣获了战胜者的桂冠,彼得自以为欧洲的君主们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所以,他筹组"高级使团"出访西欧各国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彼得出使西欧,任务有两个:一是向欧洲各国游说,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反土耳其同盟;二是派留学生去西欧学习,同时招聘外国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到俄国传授知识和技术,雇用军官、水兵、炮手,购买各种武器以及航海器材,等等。
    "高级使团"的规模颇为壮观。任命了三位大使:首席大使是勒富尔,第二大使是戈洛文,第三大使是沃兹尼津。三位大使"都是才智出众的人物"。"高级使团"成员总共为250人,其中有35名贵族志愿者(留学生),专门去学习航海、造船和外语。彼得一世以下士彼得·米哈伊诺夫的名义编入留学生小队。沙皇以化名隐匿自己的身份是为了便于指挥、观察和学习。他是使团的实际领导人,而作为首席大使的勒富尔只是起装璜门面的作用。使团随行人员中还有翻译、医生、牧师、士兵和其他一些服务人员。
    1697年3月10日,"高级使团"从莫斯科出发。使团先后到瑞典、普鲁士、荷兰、英国和奥地利等国。次年,趁彼得出国之机,莫斯科又发生了射击军的叛乱。彼得获悉,立即取消了去意大利威尼斯的计划,仓促回国。1698年8月25日,彼得结束了为期一年半的西欧之行,回到莫斯科。
    彼得一世出访西欧的意义是重大的。
    首先,出国访问本身就意味着同保守落后的传统观念的决裂。在俄国历代君王中,彼得是第二位走出国门的君主。在他以前,只有基辅大公伊兹雅斯拉夫(1054-1078)曾于1075年到美因兹拜会过德意志国王亨利四世。自此以后,莫斯科历代君王都未曾迈出国门,而且也禁止自己的臣民到国外去。在俄国人看来,走出国门就意味着背叛。1672年,也就是彼得出世的那一年发表的《卡里斯勒大主教三次出访记》还这样写道:"俄国人不得离开自己的国土,因为到了国外,他们将学到其他国家人民的风俗习惯,染上其他国家人民的思想见解,从而产生冲破奴役枷锁的念头"。⑤很显然,不准出国,就是怕人民接受外国先进的思想文化,怕人民的觉醒进步,从而动摇特权贵族的统治地位。当彼得向杜马宣布出访西欧的计划时,自然也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特权贵族们议论纷纷。认为沙皇远离祖国,远离东正教的光辉,到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居住的异乡去遨游,这有损于伟大君主的身分,有失于自己的尊严。所以,他们极力阻挠,力劝沙皇放弃此行。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动摇彼得学习先进,改变俄国落后面貌的决心。彼得深知,俄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长期闭关锁国,外外界隔绝。他从早期与日耳曼村外国侨民的接触中了解到西方国家思想文化先进,工商业发达,是俄国仿效的榜样,应该到那里去看一看。彼得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出访的准备工作,使"高级使团"得以如期成行。
    其次,西欧之行导致了彼得在对外政策上的重大转折。如前所述,彼得一世派遣大使团出访西欧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巩固和扩大反土同盟,以便俄国在未来的对土战争中获得国际上较多的支持,彻底战胜土耳其,实现获得黑海出海口的愿望。但是,彼得在和各国政府的谈判中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以前的盟国奥地利也放弃了原来的立场。奥地利担心俄国实力增强,将给自己带来不利和威胁。它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继续帮助俄国对付土耳其,因此它急于结束土耳其的战争,以便腾出兵力面向西欧,准备乘西班牙国王去世后从中获取新的利益。其时,荷、英两国考虑到同土耳其的商务关系,也不愿参加反土同盟。而且,荷、英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正在积极准备参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它们所关注的是西班牙的广阔的殖民地。因此,荷、英无暇东顾,对彼得的反土同盟建议不感兴趣。彼得清醒地估计了当时西欧的这种形势,便利用出访的机会,与勃兰登堡选帝侯达成了反对瑞典的秘密协定。于是,俄国的对外政策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即由面向南方夺取黑海出海口变为面向北方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从而导致了后来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