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彼得改革思想的形成(3)
再次,西欧之行使彼得一世扩大了眼界,更加明确了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下定了改革的决心。彼得和他的臣属们第一次走出国门,置身于西欧众多的先进国度里,他们的眼睛突然感到明亮起来。拿俄国与西欧先进国家相比,如果说彼得从莫斯科日耳曼村所熟悉的部分西欧文化上去看,这种差别是很大的,那么,在经济上的差别对于彼得来说则是新发现。在荷兰,可以同时建造几百艘海船,仅在阿姆斯特丹就有好几十个造船厂。在很多城市里有生产帆布、粗绳、纸张、玻璃、纺织品、油漆以及制砖和锯木的手工工场,还有很多生产航海仪器的手工工场。在英国,大量开采煤铁矿已有100余年历史,有1000座炼铁炉,还有很多纺织、制皂等手工工场,其中包括拥有数千工人的大工厂。然而,俄国有什么呢?在都兰,在喀什尔附近,在莫斯科和沃罗涅日近郊有几个铁制品工厂,有几个盐场、皮革和生产书写纸的手工工场。除此以外,再没有什么。彼得亲眼看到了俄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欧国家到何种程度。他懂得了贸易、工业和文化发展之间的联系,它们和国家安全之间的联系,以及军队和舰队,教育和科学的重大意义。但是,主要的在于他清楚地意识到了俄罗斯的威胁是在经济上依附于先进国家的危险性,沦为别国的殖民地或者甚至被邻国所征服,所吞并。同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对国家命运应有的责任。俄国太落后了,必须唤起民众,振作精神,急起直追。他暗暗下定决心,回国后立即进行全面改革。在这方面,荷兰人和英国人已为他提供了榜样。这两个国家政治、文化先进,工业、商业发达,它们都有强大的海上舰队。在游历的过程中,彼得时刻想着国内的事务,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文化落后、不断受到威胁的祖国联系起来。他在心里盘算着,回国后怎样进行改革,怎样将俄罗斯迅速引上富国强兵之路。 最后,西欧之行使彼得一世学到了很多在国内学不到的知识,增进了他的聪明才智,提高了他作为改革家的能力;同时,他还引进了大量人才,这为他的改革事业的进行加强了力量。在出国前,彼得就抱定了虚心学习的态度,他自己以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的身分出现在"高级使团"的留学生队伍中。他为出国留学生规定了学习的具体条款,拟定了学习纲要。他把学习的内容分成两类:"一类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另一类是自己选修的项目。必修的项目是航海和造船,具体要求是要能看懂图形、航海地图和指南针,同时也要掌握有关航海的其他知识"。⑥在出访各国期间,彼得对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怀着极大的兴趣去研究、去学习。在里加,他向瑞典军官提出各种问题,绘制平面图,记下各种数字。彼得的行动引起了瑞典人的不满。城防司令向国王报告说:"俄国人爬上制高点研究地形,跳下沟渠测量深度,甚至绘出全部主要工程的图案"。⑦在荷兰,为了学习造船,彼得特地向当地人买了一套木工工具,亲手进行操作。"他随时随地都表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好学心,他提出的问题,往往大大的超出了他所求教的人们的知识水平","他干出的活儿有时甚至超过精通本行手艺的匠师。"⑧在英国,彼得除学习航海知识和造船理论外,还参观访问了英国科学中心皇家学会,参观了牛津大学、格林威治天文台、伦敦塔、造币厂等。为好奇心所驱使,他还学会了装配和拆卸钟表的技术。除此以外,彼得还对西欧各国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感兴趣,他访问学者名流,会见政界和宗教界人士。他恨不得一个人一跃而成为一部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以便把自己掌握的新的科学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同胞。他觉得"作为一个君主,如果在某些技术上落后于自己的臣属,就会感到非常惭愧"⑨。所以,每到一地,他都以身作则,一边虚心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一边从事实际操作。他不顾疲劳,求知若渴,他的出色的学习成绩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常常获得外国工程师和技师们赞赏。他自己也感到有很大的收获。在英国待了一段时间后,他说:"如果不来英国学习,那么我将永远落后,可能一辈子只会当木匠。"⑩彼得在访问过程中还为俄国招聘到了大量忠实可靠而急需的人才。在应聘来俄的这些人中,有技术熟练的水手长尼利厄斯·克鲁伊斯,后来他被提拔为海军上将;有负责修渠工程的约翰·佩利,后来他担任了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开掘运河的工程师;有学识渊博的教授安多里,后来他到莫斯科创办航海学校;有经验丰富的舰长维尔布凡;还有具有担任舰队队长之才的23名专家,35名海军上尉,72名驾驶员,50名医生,345名水手,4名厨师以及各类手工艺人,总共640人。(11) 历时一年半的西欧之行,对于彼得一世来说收获是巨大的。外交上虽未实现原来的计划,但出现了新的转折,而且新的外交政策后来事实证明是切合俄国当时的实际的,是正确的。至于招聘人才的任务则如愿以偿。更重要的是,西欧之行使彼得扩大了眼界,增进了知识,这对彼得以后的所作所为影响是深远的。彼得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思路、具体的目标和方向。 以上所述,就是彼得一世改革思想形成的路向及其原因。彼得早年和日耳曼村外国侨民的接触萌发了他最初的改革思想,两次远征亚速的感受为他的改革思想注入了新的内容,而西欧之行则使他受到更深刻的启迪,扩大了眼界,增长了才干,并使他的改革思想更加成熟,改革的决心更大。出访归来,改革开始,俄国由此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收稿日期:1995-03-24 注释: ①孙祥秀《彼得一世改革》,求实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②指从9世纪起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各族人民与拜占庭之间的商路。 ③A.E·瓦达尔斯基《彼得一世》载《历史问题》俄文版,1993年第6期,第63页。 ④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苏联史纲(十八世纪第一个二十五年)》俄文版,第370页。 ⑤⑦⑩[法]亨利·特鲁瓦亚《彼得大帝》,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1、96、114页。 ⑥M.M。巴科斯诺夫斯基《彼得一世》俄文版,1941年第1卷,第376页。 ⑧[苏]尼·伊·帕甫连科《彼得大帝传》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61-62页。 ⑨马夫洛丁《彼得一世传》俄文版,1949年版,第32页。 (11)H·H·马尔恰诺夫《彼得一世的外交》俄文版,1986年版,第100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