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年鉴学派的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当代法国史学主潮,既有它所处的时代的社会动因,也有与之相对应的历史学本身发展的动因。简言之,从法国史学传统来说,年鉴学派实际上是对18世纪伏尔泰学派的一种历史前进的回响,其间米细勒的史学、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直至亨利·贝尔的“历史综合论”,都影响过年鉴学派。年鉴学派的成长是深深地植根于法国的学术传统,即使它后来走向世界,成为国际知名的史学流派之后,也仍然保持着它的法国特色,从这一意义上说,“它始终保持一种独特的法国现象”〔12〕。换言之,它是地地道道的法国史学派。 但是,年鉴学派又不仅是法国的,而且还是世界的,年鉴史学新范型是20世纪国际史学发展中最有意义、最受人们重视的史学派别,毫不夸张地说,年鉴学派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性的学派,这也从一个方面验证了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这个论断。 年鉴学派已走向世界,它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年鉴学派的影响首先扩散到欧洲诸国,在意大利,年鉴史学范型促使历史学家逐渐摆脱克罗齐的史学理论。在德国,年鉴学派的影响通过战后新一代史家的倡导而得到弘扬。在英国,从60年代起,剑桥学派的人口史家与年鉴学派紧密合作,运用计量方法从事历史人口学的研究。在前苏联与东欧诸国,也与年鉴学派史家保持着经常的联系。 年鉴学派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更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引起了当代史家如伊格尔斯、斯托雅诺维奇等人的高度评价,后者称年鉴学派为当今历史研究之“典范”,它“对史学研究和历史方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在20世纪任何国家里,没有一个学者团体能望其项背。”〔13〕布罗代尔的史学理论更是在美享有盛誉,1976年,纽约州立大学成立了“布罗代尔研究中心”,该中心主持人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布罗代尔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美国历史学家萨姆·金瑟指出:布罗代尔“是在美国最受欢迎的历史学家”,又说:“如果授予历史学家诺贝尔奖的话,那么获奖者一定是布罗代尔。”〔14〕 此外,年鉴学派相继在拉丁美洲诸国、亚洲诸国等发生影响。在我国新时期,年鉴学派的史学理论开始输入我国,在将近20年间,年鉴学派史学在我国史学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乃至发展成我国的西方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这或许是我国学者在新时期西方史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一个方面。〔15〕 当然,年鉴学派是有缺陷的,前文业已指出,对它的批评既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去评断这种批评所包含的正确程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这种批评本身正在不断地产生一种新的机制,它给年鉴学派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推动年鉴史学范型的不断完善与不断更新,年鉴学派将近70年的发展史,实现了对自古希腊史学西方传统史学的超越,终于使它成了当代国际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史学流派,概言之,“他们为旧历史学转向新历史学开辟了道路。”〔16〕 注释: 〔1 〕中国旅法青年学者姚蒙在《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一书中,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具体考察了年鉴史学范型,很可参看,在此不赘。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二章,第二节。 〔2〕(美)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著,何兆武、王燕生译:《二十世纪的历史科学--国际背景评述》续二,载《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第158页。 〔3〕同上书,载《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第154页。 〔4〕在我国新时期引进年鉴学派的历史著作中, 布罗代尔的作品可谓是最为齐全的了,他的三部代表作已出版或即将出版。《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已于199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法兰西的特性》已出“空间与历史”、“人和物”(上)两册,商务印书馆1994与1995年版。《地中海与腓力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亦即将出版。 〔5〕中文译本,载《史学理论》1987年第3期。 〔6〕姚蒙:《法国年鉴学派》,载何兆武、 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17页。 〔7〕〔8〕张芝联:《弗尔南·布罗代尔的史学方法》,载张芝联:《从高卢到戴高乐》,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47页。 〔9〕张芝联:《历史学与社会学》, 载张芝联:《从〈通鉴〉到人权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86-187页。 〔10〕勒高夫等主编:《研究历史》一书,前言中语,转见勒高夫等主编,姚蒙译:《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11〕姚蒙:《“历史始终是人类社会在时间中的演进”--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采访记实》,载《史学理论》1987年第2 期。 〔12〕(美)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著,何兆武、 王燕生译:《二十世纪的历史科学--国际背景评述》(续二),前引书,第159 页。 〔13〕(美)斯托雅诺维奇:《法国史学方法:年鉴派范型》,美国伊大卡1976年版,第235页。 〔14〕见亨特:《年鉴范型盛衰史》,《当代史杂志》1986年4 月号。 〔15〕参见张广智:《二十世纪后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16〕(英)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