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期苏德经贸关系述论(2)
第二,我们向苏联调查团强调,所呈订货单与8月19日的信贷协议及9月28日的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通信的精神是相悖的,[⑤]而且,迄今苏联方面只许诺420万马克的运货,其中90万马克已按照协约履行了第一期的付款。德方严肃指出:这将从根本上埋葬条约的基础。很明显,德方的供货将取决于苏方的行动。 按照条约规定,德国将给苏方提供58万马克的军事订货。在莫斯科谈判中,德方特别提出另外增加58万马克的军事供应,苏方则以通过第三国贸易得来的锡、铜、橡胶偿付,但这个建议被苏方否决了。需要向苏方指出的是:我们还准备从事更进一步的贸易活动来满足苏方的军事订货,但苏联调查团的行为已大大背离由斯大林签署的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协议。 第三,德方严肃指出,我们的立场不变,将继续提供承诺660万马克的订货,但有两个条件:首先,德苏所供货物数量相等;其次,关于铁的问题必须以一种使我们满意的方式得到解决。这样,德方将在1941年4月之前履行这660万马克的运货[⑥]。 对于苏德贸易中出现的问题,斯大林亲自参与并予以解决。1939年底苏德贸易代表团在莫斯科谈判,斯大林参加讨论达三小时之久。他说:就一般的政治观点而言,《苏德贸易协定》并不是一般的贸易协议,而是一个相互帮助条约,苏联愿意在原料、食物供应方面帮助德国,而这在其他地区是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的。事实上,苏联已经帮了德国一个大忙,(并且)由于向德国提供了这种援助而树敌。同样,苏联也希望得到德国的帮助,尤其是在军事装备领域[⑦]。 谈判涉及到许多细节问题。德方首先提出,需要生铁、碎屑铁各20万吨,铬18万吨,以及55%含量的铁矿1.5万吨,就此问题,斯大林指出,苏联不能提供如此高质量的铁矿,因为苏联生产铁的工厂能力有限,德国可以使用苏联提供的35-42%含量的铁矿,关于碎屑铁和生铁,苏联也不能保证20万吨的全部供应,但将尽力。关于铬,由于铁路尚未修好,1940年内,苏联可使用卡车提供10万吨,10个月后铁路完工,苏联将在1941年增加供货数量。接着斯大林提出苏联在海军炮队,战舰及弹药和大炮的机器制造方面需要德国的援助。关于非铁金属和硬质金属的供运,斯大林答应尽快托运1500吨的镍,而且短期内也可托运几百吨的锡。另外,苏联还准备在第三国帮助德国购买这些金属。 与此相关,斯大林谈到了苏联的金属资源以及矿藏挖掘上的困难,这主要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机器(特别是捞泥机和采矿机器),以及这方面的专家所造成的,否则苏联的镍矿生产每年至少可以增加2至3万吨,德方表示愿意通过签订一个协约来加强这方面的合作,莫洛托夫建议双方专家将就此问题进行全面磋商。 斯大林最后指出,双方贸易至少在年底要达到平衡,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苏联将运送价值5亿马克的物资,而德国只需提供4亿马克,但对此问题双方没能达成谅解[⑧]。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双方对加强贸易往来态度都很积极。从德国方面来讲,它急需苏联的原材料继续战争;从苏联方面来说,将原料运给德国就意味着削减苏联的经济利益,减少内部消费,但苏联声称愿意作出这种牺牲,原因在于它与德国之间的这种经济协议对所谓的政治很重要,而且,要想从德国不久进口的战争材料中得到他希望得到的东西,这也是不可缺少的。 1940年2月11日,双方达成《德苏贸易协议》,条约规定苏方将在18个月内提供德方一批货物,而德方在27个月内偿付即可。具体规定如下: 第一,根据协约,苏方在前12个月内将运出价值约100万马克的原材料。此外,苏联还将遵照1939年8月19日信贷协议为德方提供约100万马克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是:100万吨的畜用谷物及豆类,价值约120万马克;90万吨石油,价值约115万马克;10万吨棉花,价值约90万马克;50万吨磷酸盐;10万吨铬;50万吨铁矿;30万吨碎屑铁和生铁;2400公斤铂。还有锰矿、金属、木材及数目相当可观的其他原材料。 另外,苏联还要向德保护国出口50万马克的货物,这样,在条约签订的第一年里苏出口总额为650万马克。 根据1939年9月28日协约,苏联还得同意德方经罗马尼亚、伊朗、阿富汗以及远东其他国家运送货物,尤其重要的是德国可以得到满洲的大豆。横贯西伯利亚大铁路将减少50%的运费供运输大豆之用,这些运输费用共100万马克。 这样,在前12个月里,苏方运货及其他服务项目经费总约800万马克。 第二,德方所供货物包括工业产品、工业生产设备及战争材料。德方在15个月内偿付苏方12个月中的供货即可,而苏方在第二年中的前6个月供货,德方在12个月内偿付。 第三,苏方在18个月内将提供11000吨的铜,3000吨的镍,950吨的锡,500吨的辉钼矿,500吨的钨,40吨的钴。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