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透露出的信息至少说明,苏联愿意在适当时候与美英联手打击日本;这与大战中苏联视日本为敌人的基本定性是一致的。苏联在远东对日本一直严阵以待,没有放松对日本的警惕,也没有削弱防御力量。这种状态比表面上维持中立关系更能说明问题。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与美英领导人之间在远东问题上的其他“互动”,已经在为苏联出兵进行全面谋划了。 首先,11月29日,罗斯福交给斯大林两份关于准备使用苏联沿海地区的空军基地和准备在太平洋西北部进行海战的建议,涉及苏美联合对日作战(49)。针对美国提出的问题,莫洛托夫12月25日回复驻苏大使哈里曼:“基于美国政府可以理解的原因,当前给予任何具体的回答都有困难。”哈里曼再次提醒注意两个战场之间的联系:如果美国感到“在太平洋方面的信任越大,就可能把更多力量投入到欧洲战场”。莫洛托夫说,“斯大林元帅在德黑兰会议上的声明已经相当明确了”(50)。如果只看这些外交语言式的回复,就会觉得苏联在用自己处理对日关系的困难,搪塞盟国军事配合的要求。但如果把美国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此前的问题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以前美方提出的一些要求有的已经开始落实,有些已经在更深层次上进行了讨论。例如,曾经遭到斯大林严词拒绝的实地勘查,已经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由少数人进行了(51)。再如,原来美方要求的空中通道,是从阿拉斯加到堪察加,而现在则是要求到达滨海各州的机场。还有,以前没有涉及海军的配合,现在提出了双方能否互相利用对方的港口及设施等。这是不是意味着,苏美之间在远东军事合作已经在外交语言掩护之下悄悄地进行着? 苏美之间秘密军事合作的一个例证,就是美军战机在轰炸日本目标之后降落苏联远东地区。第一次出现此种情况是1942年4月18日,一架美军飞机在完成空袭日本后被发现降落在苏联领土上。日本政府向苏联政府抗议,认为“如果类似事件在将来重复出现,实质上造成了美国将可能有意和系统地利用苏联领土作为空袭日本的军事基地”(52)。但随后到1944年11月,日本又6次向苏联提出类似抗议,苏联政府并没有一一作出答复(53)。就美国战机降落苏联远东领土问题,不管是莫洛托夫还是斯大林都明确拒绝过美方的要求。可实际上,苏联还是让美军战机不止一次降落在自己领土上。材料只能说明日本发现了6次,是不是就是这几次,规模有多大,还需要材料说明。同时,战争期间苏联曾租用多艘美国船只运输租借法案提供给苏联的物资,由于船只属于美国船主,日本在1943年4月两次扣押了3艘航行在宗谷海峡的船只。苏联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强烈抗议,日本政府被迫放船放人。“此后,对于此类事件,日本只好采取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态度。”(54)这些可以证明,苏美在远东的合作,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不管规模多大,至少是存在的;对日本敢于“冒犯”苏联,苏联采取了不退让的强硬态度。 其次,在与罗斯福、丘吉尔的会谈中,斯大林提出了苏联对远东地区安排的基本设想,这些设想被西方盟国领导人很自然地理解为斯大林开出的“要价”或者“底牌”。既然美英希望苏联尽快参加对日作战,探明苏联的要求是不可缺少的步骤。斯大林也无须完全回避,他也觉得是时候把扣在桌上的纸牌“透露”一些让盟友了解一二了。在讨论拟议建立的国际组织时,斯大林提出,为了防止侵略,只是建立几个机构是不够的,“必须占领最重要的战略据点……不仅要在欧洲,而且在远东也应该占领这样的据点,使日本也不能重新发动侵略。”一旦德日发动侵略,“应该立即占领这些据点,以便包围德国和日本,把它们打下去。”(55)丘吉尔对“弄清楚苏联政府对远东和那里的不冻港问题的看法感兴趣”,斯大林指出,苏联在远东没有不冻港,海参崴只是一个部分不冻港,“而且还被日本控制的海峡所包围”;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或堪察加虽然是不冻港,但没有铁路连接。罗斯福提出,自由港的做法也可以适用于远东,并认为“大连就有这个可能性”(56)。 很明显,“探明”和“透露”的来往之间,就是对战后远东地区重新安排交换意见。而这种安排的前提,毫无疑问是战胜日本。对这一点三位领导人的看法完全一致。当然,作为老练的政治和外交领袖,斯大林没有把苏联在远东的全部要求和盘托出,他觉得“等到俄国人参加远东战争时,再提这个问题或许更好一些。”(57)众所周知,这些条件在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正式提出,并由三巨头签署的《三大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即“雅尔塔协定”最终确定。相比于雅尔塔会议上苏联与盟国就对日作战问题的“拍板成交”,德黑兰会议上苏联与盟国之间“探明”和“透露”的意义在于,苏联摆明了参加对日作战的态度,美英了解了要让苏联出兵需要满足的条件。换句话说,双方心里应该都很清楚:此事能成。 此外,还有会上就“霸王”战役和苏联出兵远东问题的讨论以及罗斯福关于“我们已经学会了一致行动”的意味深长的话,反映出苏联与西方盟友之间探明了利益的契合点在哪里。 从1944年年中起,苏联最高领导层着手为参加对日作战进行具体谋划了。1944年夏,斯大林在与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谈话中告知,准备任命他指挥远东部队对日作战(58)。9月23日,斯大林会见了美英两国新任驻苏大使哈里曼和克尔。这次会谈实际上确定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规模。斯大林表示,准备从西线向远东调动25个至30个师(59)。12月14日,斯大林在与哈里曼会谈中,提出了苏联希望得到满足的具体领土条件以及苏军参加对日作战需要的军事物资清单(60)。 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虽然没有把对日作战问题列入正式议题,但经过讨论达成了比德黑兰会议更明确的协定。斯大林的要求得到了满足,罗斯福和丘吉尔也拿到了苏联出兵的“保证书”。鉴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拼死顽抗,美英对苏联出兵的时间和方式非常重视。由于对德战争尚未结束,加之苏军从西线调往东线绝非简单的问题,因此,时间上美英希望尽快,但也没有理由质疑斯大林提出的“2至3个月之后”的保证。在方式上,美英希望苏联使用强大力量,对日军实施毁灭性打击。这也符合苏联对日战争速战速决的设想。 1945年3月末开始,苏联已经开始向远东调动部队。日本驻莫斯科武官处的报告说,“每天沿着西伯利亚干线通过12至15个列车编组”,他们明确判断,“当前苏联参加对日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而“为了调动近20个师大约需要两个月时间”(61)。 4月5日,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去除了苏日之间还存留的那道“纸屏”。这实际上预示了苏联将参加对日战争。8月8日,苏联宣布同意《波茨坦公告》并正式对日宣战,已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之事。 四 结语 在《苏日中立条约》立废的近4年时间里,苏联和日本的关系处于一种特殊状态:就两国关系而言,它们没有宣战,但却分属于正在交战的两大集团,与对方的盟国是战场上的死敌。一纸中立条约虽然一段时间内表面上维持了两国的中立,但无法改变它们视对方为敌人的关系本质。卫国战争开始后,苏联一直不放心作为纳粹德国盟友的日本,提防它与德国配合,从远东进攻苏联。所以,尽管是迫不得已从远东抽调一些部队支援正在进行的莫斯科会战,但也不忘把大批新兵派往远东,填补那里部队员额出现的空缺,给日本造成苏联远东驻守部队没有减少的印象,以此来震慑日本,“稳住”日本。此外,尽管日本没有出兵远东,但它随时准备进攻的企图和态势,不能不让苏联保持高度戒备。正如俄罗斯学者所说:“从1941年到1945年,‘没有交战’的军国主义日本给‘正在交战’的希特勒德国莫大的帮助。”(62)从这个角度说,德国日本的确都是苏联的敌人。如果说《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前期没有遭到破坏,并不是这个条约有什么“魔力”,而是两国相互把对方当作敌人来防范、戒备的结果。双方根据对形势的判断,权衡得失,选择攻守策略。 无论是苏联还是日本,大战之中都有自己的主战场和最主要的敌人。按照战争的一般原则,在面对两国或者多个敌人的情况下,都要首先集中力量解决主战场的任务,并尽可能不使力量分散。就苏联而言,苏日之间一旦发生战争,对它来说又开辟了一个“第二战场”,其需要下定的决心和投入的力量,都非同寻常。问题的巧合在于,苏联的盟国是日本主战场上的对手,日本的盟友是苏联主战场上的死敌。在开辟远东战场问题上,它们的盟国比莫斯科和东京更感兴趣。大战期间,苏联利用开辟远东战场,先是要求盟国增加对苏援助和对德施加更大压力,之后积极争取在战后远东安排中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可见,在大战的环境下,对日作战是苏联实现远东利益的现实路径,也是最快捷的路径。在苏联决策层看来,开辟对日战场,不是不可为,而是必须为,问题只是何时为才最有利。在它认为时机不利的1942年、1943年和1944年,尽管美英一再催促,但苏联坚持苏德战争尚未结束,《苏日中立条约》未见明显破坏而按兵不动。但这并不等于它没有做好在远东与日本交战的心理准备。当它认为时机已到,则果断出兵,迅速有力地达到战略目标。 在中立条约存在的情况下,苏日之间表面上维持“中立”状态,但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两国处于敌对关系的实质。苏联接受盟国提供的物质支援,也就不可避免地要给盟国进行的对日战争回馈帮助。因为盟国的胜利或者失败,与苏联的命运息息相关,苏联不可能对盟国的军事要求置之不顾。这是战争的逻辑,是战争环境下的“硬道理”。因此,尽管日本政府对美国借助苏联领土对其进行军事打击非常敏感,史实证明,美苏之间在打击日本的军事合作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只不过不那么大张旗鼓而已。严格地说,苏联不是《苏日中立条约》的忠实维护者,但它也不想早早就戴上首先破坏者的帽子。这不是道义和诚信问题;它面对的是敌人,而对敌人恪守这些只会有害无益。充其量这是苏联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策略手段,目的是避免更坏的局面出现。结果证明,苏联的策略成功了,目的达到了。 还有一点也应该认识到,在这时期苏日关系中,苏联掌握主动权的时间要多于日本。日本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对苏关系的战略选择,与苏德关系和苏德战场形势联系起来;同时,在与美英两国的战争中,日本从没有在整体上占有优势,并受制于作战地域的广大和兵力的分散,这就使它即便在苏德战场出现了有利时机,也难于调动足够的力量进攻苏联。莫斯科战役使苏德战场形势开始转变,斯大林格勒战役完成了苏德战场的战略转折,随着苏联掌握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随着日本的军事力量受到的削弱越来越大,它能给苏联造成的威胁也就越来越小。意大利和德国相继投降,日本成了同盟国最后要消灭的敌人,苏联已经完全掌握了处理苏日关系的主动权,从莫斯科外长会议和德黑兰会议上明确应允参加对日战争并提出领土要求,到雅尔塔会议签署《雅尔塔协定》,到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再到波茨坦会议明确出兵时间,最后正式对日宣战,每一个环节苏联都掌握着主动权,推动历史进程向着苏联需要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