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学人普遍意识到,建立各学科知识增长、学术传承和具体研究的规范,确立合理的学术秩序,从而保证学术的正向积累,乃是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但是,学术规范不同于其他可以通过立法或表决即可确立的规则,而必须基于对共同权威的认同和广泛的讨论,以求逐渐达成共识。更重要的是,虽然科际整合和学科交叉已经成为一种有力的呼声,但现代学术的基本特点仍然是分科操作,故学术研究中既不存在一个抽象的“元规范”,也难以形成一套通行于所有学科的统一的学术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规范只能是在具体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学科规范(注:当然不能否认,的确存在某些适用于一切学术研究的规范性要求,如学术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学术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在理论上相对比较明确,也比较容易达成共识;较为困难的是如何使之和具体学科的内在规定性相结合,内化为具体学科的可操作的实际规范,并得到相应的技术性规则的支持。)。因此,我们应当超越泛泛的讨论,而进入具体的学科领域来探寻学术规范化的途径。 一、问题的由来 世界史研究的规范化,甚至整个史学的规范化,并不是一个单独出现的问题,而和近年来国内整个学术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考察世界史研究的规范化问题的缘起,必须从近年来提出学术规范问题的背景着手。按理说,学术规范乃是学术研究的入门要求,是研究者在接受基本学术训练时就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中国学术有悠久的传统,现代学术的诞生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为何现在才提出学术规范的问题?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的目标和意义何在?这些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尚处于形成过程中的现代学术传统被人为中断,各学科的规范化进程尚未全面展开就遭到致命的挫折。学术被高度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直接服务于一时一地的暂时性需要,以致丧失了自身的特性,不再成其为学术。起步较晚的世界史学科,原本是在“开眼看世界”的致用倾向刺激下逐渐成长起来的,更成了服务于各种政治需要和外交意图的工具,这就使得研究者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关怀,受到政治和外交需要的支配,接受或被迫接受流行的政治话语作为论说的手段,其学术性的发育成长受到很大的损害。我们今天提出学术规范问题,是为了将学术还原为学术,找回被剥夺的学术之成为学术的特性。 二、在由社会变革所带动的学术繁荣中,出现了严重的学术泡沫化,论著低水平重复,尊重既往学术成果的意识相当淡薄,抄袭剽窃愈演愈烈,缺乏起码的学术秩序,无益于知识的有效积累。近年来,仅发生在世界史领域的学术舞弊事件就有数起,这些事件提醒我们,“学术失范”已经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我们的学术评价和监督机制出现了严重的缺失。这种状况使一批有良知和有远见的学者痛心疾首,不禁大声呼吁重视和遵守学术规范,实行“学术打假”,从而端正学风,建立学术秩序,为学术发展营建一个健康的环境。 三、近年来,中国和外国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但由于中国学术在领域、话语、规范、水平方面都与西方存在差异,无法进行真正的和实质性的对话。学者们感到,如果不从规范着手,就不能使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当然,就世界史而言,“走向世界”不仅是一个规范问题,更多地涉及整体学术积累、研究资源、治学环境、学术实力和话语系统等问题,但规范化既然是一个关系到学术研究秩序和质量的问题,对于世界史研究的“走向世界”也就至关重要。 四、从学科自身的状况而言,我们的学术训练体制和方法的缺失,对学术研究的“失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许多承担培养世界史研究者任务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长期以来没有将学术规范列入史学训练的范围,在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育和治史技能培养的同时,忽略了学术规范的训练。所以,提倡规范化,也必须使我们的学术培养机构注重学术训练的规范化,使接受学术训练的年轻一代研究者知晓学术规范的意义,了解规范的实质性和形式上的要求,将规范内化为其学术实践的一部分。 学术界存在的上述弊端,使学术规范建设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90年代初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时断时续,参加者大多是80年代以来在国内学术界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文章见诸国内一些重要的学术和思想刊物(注:关于这场讨论的综述评价,参阅杨玉圣:《90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载其所著《学术批评丛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4页。)。通过讨论,人们对目前学术失范的严重性和学术研究规范化的重要性,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但讨论的问题还过于浮泛和抽象,对各学科具体的规范化问题虽有涉及,尚有待深入。 我们讨论世界史研究的规范,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进行:一、学术研究的通则,如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学术道德等,如何与世界史研究的实际相结合;二、史学的内在规定性和技术性规则,如何在世界史学科发生作用。下文试分而论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