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加拿大与泛美组织的关系长期踏步不前。当1910年7月第4届美洲国家会议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会议时,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改组为“美洲共和国联盟”,国际局改为“泛美联盟”,并在一些拉美国家的倡议下,为加拿大设了一个席位。由于美国不欢迎加拿大参加,加拿大的席位长期空着。那张1910年制做的刻有“加拿大”字样红木雕花的皮椅,长时间存放在离白宫3 个街区的泛美联盟总部的地下室里覆满灰尘,好久派不上用场。 经过19世纪后半叶艰苦创业的历程后,20世纪初的加拿大经济实力有所增强。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加拿大在英帝国范围内的政治地位日益提高。但由于美国在经济上对加拿大长期实行关税壁垒,加拿大不得不依靠英帝国贸易优惠制的保护。直到19世纪30年代中期美加缔结互惠贸易条约后,加拿大才减轻了在经济上对英国的依赖。实际上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经济和文化上对加拿大的影响已迅速增长。虽然早在19世纪加拿大在拉美就从事有利可图的商业活动,但长期以来加拿大对拉美国家既无独立的外交活动,对泛美体系也无既定的政策可言。 20年代,加拿大在拉美还没有全面的贸易和投资活动。拉美国家也不把加拿大视为其经济和外交的主要伙伴。他们之所以还想为加拿大保留一个席位,只是试图利用加拿大同英国的关系,从北方尽量平衡庞大无比、独断专行的美国的势力。智利(1923年)、巴西(1925年)、墨西哥(1928、1931年)、阿根廷(1929年)等国先后提出过邀请加拿大加入泛美联盟的建议,均因美国反对而未果。尤其在1928年的泛美会议上,美国所持的反对态度,更突出表现了美国政策的顽固性。会前美国务院提醒出席会议的美国代表称,假如与会国家的外交受到欧洲列强的控制,则欧洲国家的影响就会注入西半球“政治实体”。若加拿大参加泛美会议,则会带来“欧洲国家”(即英国)的影响,不利于西半球的政局。美国务卿弗兰克·B·凯洛格(Frank B.Kellogg)宣称,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 )不愿看到泛美会议受到英国的影响。(注:詹姆斯·罗克林:《美洲诸国的发现:加拿大对拉丁美洲外交政策的演变》(James Rochlin,Discovering the Americas:TheEvolution of Canadian Foreign Policy toward Latin America),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实际上早在1926 年英国枢密大臣阿瑟·鲍尔福(Arthur Balfour)已发表声明,承认加拿大在外交事务上的独立自主地位,同年加拿大向美国派出公使,次年美国也向加拿大派出使节。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仍以阻止英国影响为由,反对加拿大参加泛美会议。美国这种不容欧洲染指拉美事务的言论还是在重弹门罗主义老调。耐人寻味的是,长期疑惧门罗主义的加拿大终于吃了门罗主义的闭门羹。当时加拿大对这次会议并无新闻报道。 虽然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威斯敏斯特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加拿大自治领的独立地位,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加拿大对不列颠帝国的依赖仍未有根本减轻。除了在国际联盟外,加拿大的外交活动几乎还都是唯英国马首是瞻。同时,加拿大与美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增长,1920年加拿大对美国出口总值第一次超过了对联合王国的出口总值。1930年英国投资降至加拿大全部外来投资的36%,而美国投资则升至61%。1935年美加还签订了互惠贸易条约。这些因素都使加拿大对拉美事务不够积极,从而放慢了同拉美交往的步伐。此外,30年代加拿大在拉美的经济活动只限于某些领域,如金融保险业、基础建设和公用事业等,与拉美的贸易额仅为其世界贸易额的2%~3%,还不及同非洲的贸易额。(注:詹姆斯·罗克林:《美洲诸国的发现:加拿大对拉丁美洲外交政策的演变》(James Rochlin,Discovering the Americas: TheEvolution of Canadian Foreign Policy toward Latin America),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加拿大与泛美组织关系的转折点。随着大战的进展,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下降,过去在拉丁美洲事务中英、美、加三角关系逐渐为美、加、拉三角关系格局所取代。英美虽在反法西斯战争上相互支持,但在拉丁美洲事务上,美国仍提防英国卷土重来,尤其顾虑英国通过加拿大对拉美施加影响。战时的加拿大由于经济、军事和生产的需要,不得不靠拢美国。美加1940年订定了北美防务协定,1941年发表《海德公园宣言》。同年美国制订的《租借法》也彻底冲垮了英帝国贸易优惠制的围堤。加拿大被一步步“推向美国的怀抱”(注:参见J.L.格兰纳斯泰因:《不列颠的虚弱如何将加拿大推向美国的怀抱》(J.L.Granatstein,How British Weakness Forced Canada intothe Arms of the U.S.),多伦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二战爆发时,加拿大是美洲国家中唯一的交战国。战争形势不断推动加拉关系的发展。出于战争的需要,同时也由于美国商品入超,加拿大缺乏美元,故试图开展拉美贸易以缓燃眉之急,因而战争期间加拿大向拉美出口增加了一倍。1940年5—6月,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相继落入德国之手后,加拿大感到美洲防务出现危机,加拉关系开始升温。加拿大先后在巴西(1941年)、阿根廷(1941年)和智利(1942年)建立了领事馆,并设法与古巴、墨西哥等国加强经济交往。1941—1942年许多拉美国家如阿根廷、巴西、智利、尼加拉瓜、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秘鲁、洪都拉斯再次要求加拿大参加泛美组织,但英美关于拉美问题根深蒂固的矛盾使这个要求再度受阻。1941年美加军事同盟已成为公开的事实,美国居然还发表声明,反对加拿大进入泛美组织。美国仍认为加拿大代表英国的利益,并扬言英国是美国在拉美的潜在竞争者。1941年《美加奥格斯登堡协定》签订后,加拿大内部曾窃窃权衡加入泛美联盟的可能性,希图通过这个组织聚集反对轴心国的力量,增进加美友谊,但很快就发现这是妄想。 194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美洲外长会议上,美国只关心如何使拉美国家特别是阿根廷和智利与轴心国断交,不愿提出加拿大加入泛美组织的事情。加拿大人抱怨说,美国这种态度反映了它无视加拿大已经取得的独立地位,甚至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国务卿科德尔·赫尔(Cordell Hull)似乎从来就没有对《威斯敏斯特法》瞥过一眼。(注:约翰·W.霍尔姆斯:《英勇的佳绩:加拿大外交论文集》(John W.Holmes,The Better Part of Valour Essays on Canadian Diplomacy),多伦多1970年版,第223页。) 1943年加拿大内部又掀起关于是否参加泛美联盟的讨论。魁北克省表示赞成,因为魁北克的文化,特别是天主教早先在拉美就有广泛影响。有的加拿大人反对参加。他们认为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诡谲难测,防不胜防。虽然加拿大为靠近泛美组织做了努力,如1944年加拿大把驻巴西、墨西哥的公使升格为大使,同秘鲁也建立了使节关系,但据国内抽样调查,72%的加拿大人尚不知泛美联盟为何种组织。(注:詹姆斯·罗克林:前引书,第23页。)可见加拿大媒体对泛美联盟漠视的程度了。此后一段时间,关于参加泛美联盟的争论时隐时现,但真正涉及实质问题时,加拿大人感到对它如此陌生,又如此疑虑,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 不管怎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当加拿大再度考虑加入泛美组织时,已经无需在英、美、加三角格局中权衡了,因为战争已经打破了这种格局,加拿大在英美间踌躇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代之而起的是美、加、拉三角关系的框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