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战全面爆发初期的英苏关系:(3)
综观苏德战争爆发前夕丘吉尔执政时期的英苏关系,基调是缓和,缓和程度略大于张伯伦时期,但仍伴有紧张和冷淡。主要原因在于苏联仍坚持短视的对外政策。 1940年春夏之际,欧洲战局急转直下,纳粹德国几乎控制了整个西欧和中东欧。是年秋至翌年春,德国轰炸英国。在这种形势下,苏联理应以反法西斯大局为重,采取适当的方式与反法西斯的英国接触。但是,苏联却继续在政治上迁就德国,在经济上帮助德国。斯大林对丘吉尔政府也怀有很大戒心,抱有偏见,认为它仍有“祸水东引”企图。斯大林曾对崔可夫将军分析道:“不要以为,法国溃败后,西方妥协者会退出舞台……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准备新的让步,只要侵略者掉转枪口打苏联就行。”〔30〕因此,苏联对丘吉尔政府的多次主动接近都冷漠视之。在一年多时间里,苏方不但没有同英方进行认真谈判,而且连任何足以促进双方接近的重大建议也未主动提出过。在德将攻苏的紧急情况下,苏联竟将英国的多次善意警告视为离间之计,并在新闻媒介公开加以谴责。苏联这种对英态度与苏德两国外交人员密切往来、签订各种协定,形成鲜明的反差。与大战全面爆发前苏联倡议建立英法苏三国政治军事同盟的积极态度也相去甚远,格格不入。我们认为,不排除苏联抱有坐视英德相斗、自己从中渔利的企图。因此,这一时期英苏关系未能真正改善的主要责任应由苏方承担。 注释: 〔1〕〔3〕伊万·迈斯基:《一位苏联大使的回忆》,纽约1967年版,第31页。 〔2〕《苏联对外政策文件》第3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380页。 〔4〕卢·伍德沃德:《二战中英国的对外政策》,伦敦1962 年版,第1、2页。 〔5〕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卷,伦敦1967年版, 第403页。 〔6〕加·戈罗杰茨基:《1940~1942 年克里普斯赴莫斯科使命》,纽约1984年版,第25页。 〔7〕罗·道格拉斯:《1939~1940年战争的进程》, 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78年版,第72页。 〔8〕迈斯基:前引书,第28页。 〔9〕法伊林:《内维尔·张伯伦传》,伦敦1947年版,第428页。 〔10〕艾登:《艾登回忆录—清算》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131页。 〔11〕德国外交部:《纳粹与苏联关系,1939—1941年》,格林伍德1948年,第132页。 〔12〕《苏联对外政策文件》第3卷,第389、406页。 〔13〕迈斯基:前引书,第39页。 〔14〕特鲁汉诺夫斯基:《丘吉尔的一生》,中译本,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318页。 〔15〕戈尼昂斯基:《外交史》第4 卷上册, 中译本, 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91页。 〔16〕〔17〕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上册,中译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6—1097页。 〔18〕伍德沃德:前引书,第143页。 〔19〕马丁·基钦:《二战期间英国对苏政策》,纽约1986年版,第32页。 〔20〕《苏联历史问题》1983年第1期,第36页。 〔21〕迈斯基:前引书,第141页。 〔22〕伊斯托里克:《克里普斯传》,伦敦1949年版,第266页。 〔23〕《苏联对外政策文件》,第475—476页。 〔24〕戈尼昂斯基:前引书,第194页。 〔25〕基钦:前引书,第46页。 〔26〕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第3卷,伦敦1964年版, 第320页。 〔27〕伍德沃德:前引书,第150页。 〔28〕朱可夫:《回忆与思考》,中译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249页。 〔29〕基钦:前引书,第52页。 〔30〕崔可夫:《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35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