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试论冷战结束的一个原因(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教学》 白建才 参加讨论


    戈尔巴乔夫依据其对外政策新思维,在外交上实行全面收缩,放弃与美国对抗,使冷战最终走向结束。
    1.在限制军备谈判中作出重大让步,和美国签署《全面消除中导条约》和《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
    激烈的军备竞赛是美苏冷战的一个重要方面。战后四十多年,美苏双方你追我赶,展开激烈军备竞赛,既消耗了两国人民无数血汗,又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威胁。其间双方虽然也曾多次进行限制军备谈判,但由于缺乏诚意,都想保持优势,压倒对方,结果是越谈双方的核武器越多,到80年代中期双方已分别拥有25000枚左右的核弹头。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在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即发表讲话, 表示希望同美国停止军备竞赛,冻结核武库和停止部署导弹。3月12 日双方开始在日内瓦举行新的军控谈判。在谈判之初,苏联坚持要求把消除中程导弹、削减战略核武器和禁止太空武器试验挂钩,力图打掉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但美国拒不放弃该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作出重大让步,不再坚持要美国放弃“星球大战”计划,同时在欧洲中导问题上接受了美国的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陆基中程导弹的建议。这样,双方在1987年达成并签署了全部销毁陆基中程导弹的条约,在1990年6月达成了削减战略核武器的框架协议,并于翌年签署。 这两项条约的达成与签订大大降低了美苏核对抗的水平,是两国在核裁军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一改过去只限制不削减、只限制对方不限制自己、只向上平衡不向下平衡的做法,由限制转向削减甚至销毁,转向“限制对方,约束自己”,成为苏美关系走向缓和的一个重要标志。
    2.从阿富汗撤军。
    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不仅是对国际法的公然践踏,同时也形成苏联直逼波斯湾和包围中国的战略态势,因此遭到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美国因此而放弃前一阶段的缓和政策,对苏采取强硬措施,美苏掀起第三次冷战高潮。因此,阿富汗问题能否解决,苏联能否从阿富汗撤军,就成为关系到美苏关系、中苏关系、国际紧张局势能否缓和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1985年4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仅一个月, 即下令对阿富汗的形势进行“扎实的和不带偏见的分析”。1986年2月,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上表示:“一旦达成政治解决办法,能够保证实际停止和保证不恢复对阿富汗内政的外来武装干涉,就将同阿方商定分阶段撤出苏军的期限。”同年7月, 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威发表的讲话中提出苏将分阶段从阿撤军的打算,表示年底之前先撤回6个团。之后经过多次谈判, 1988年4月14日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主持下,苏联、美国、 巴基斯坦、阿富汗四国代表在日内瓦签署了政治解决阿富汗的协议。5月15日, 苏联宣布开始从阿撤军,9个月后苏在阿的12万军队全部撤出。
    苏军撤出阿富汗,使横在美苏乃至中苏之间的一块顽石被搬掉了,大大促进了美苏、中苏关系的缓和。
    3.摒弃“勃列日涅夫主义”。
    根据二战末期苏、美、英三大国在几次首脑会议上确定的雅尔塔体制,战后东欧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但冷战爆发后美国一再寻机向东欧渗透,通过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对东欧发动宣传战、心理战,秘密扶持东欧一些国家的反对派势力,力图瓦解苏联东欧集团。苏联则为了防止其阵营的分裂,维护其势力范围,抛出“勃列日涅夫主义”,对东欧各国严加控制,在东欧部署了大量军队,把东欧变成与美国对抗的一个主战场。
    戈尔巴乔夫调整了与东欧各国的关系,表示“一定要在完全自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整个政治关系体系”(注: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210页。)。1989 年东欧发生剧变,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反对派掀起声势浩大的反政府运动,要求实行民主选举和私有化。对此,戈尔巴乔夫在马耳他与布什会晤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干涉东欧各国内政。苏联外交部发言人吉拉索诺夫发表声明说:“勃列日涅夫主义已经死亡。……你们知道弗兰克·西纳特拉的歌‘我的路’,匈牙利、波兰正在走他们的路。我们现在有西纳特拉主义。”(注:〔英〕彼得·波依尔:《美苏关系--从俄国革命到共产主义的衰落》,罗特莱吉出版公司,1993年,第230页。)这样, 戈尔巴乔夫摒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对东欧剧变采取了听其自然、不予干涉、让他们走自己的路的“西纳特拉主义”。之后,东欧各国的共产党纷纷易帜或丢掉了政权。东欧各国摒弃了社会主义,实行资本主义。这意味着,经过数十年的争夺,苏联最终放弃了东欧这块阵地。东西方冷战在走向结束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4.同意两德统一并加入北约。
    在东西方冷战中,由于民主德国是东欧集团的前哨阵地,双方在这里的争夺尤其激烈。两次柏林危机曾把东西方冷战推向两次高潮。第二次柏林危机中民主德国又在东西伯林之间修筑了一道长达165 公里的“柏林墙”,把柏林一分为二,柏林墙也就成为“铁幕”和冷战的象征。
    1989年民主德国发生剧变。11月9 日民主德国政府决定开放柏林墙和其他边界检查站,象征冷战铁幕的柏林墙被推倒。随着民主德国的剧变与柏林墙的拆除,两个德国开始讨论统一的问题。
    对于德国统一,苏联最初持反对立场。因民主德国是华约的重要成员和前哨阵地,苏联在东欧驻军的2/3在民主德国。民主德国的领土面积不及西德的1/2,人口只有后者的1/4。两德统一很可能意味着西德吃掉民主德国。同时担心统一的德国威胁欧洲安全,打破欧洲格局与东西方力量均势。但由于大势所趋,加之戈尔巴乔夫为摆脱国内经济困境有求于西方等原因,苏转变了态度,同意德国统一。但苏联坚决反对统一后的德国加入北约,而要其保持中立或同时加入华约和北约。
    但联邦德国和美国坚决主张统一的德国加入北约。5月17日, 联邦德国总理科尔与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向记者发表谈话,指出统一的德国将是北约的完全成员国;德国在北约中的身份是不容谈判的。同时,美国和西德对苏联百般抚慰。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意识到,如果继续反对统一后的德国归属北约,不仅达不到目的,还可能引发东西方关系新的紧张,危及其五年来谋求的缓和成果。如果顺水推舟,同意德国归属北约,不仅可以谋取经济利益,而且可能利用德国统一推动欧安会进程,建立欧洲安全的新格局,即其一直倡导的“欧洲大厦”。于是,戈尔巴乔夫再次作出让步,和来访的西德总理科尔经会谈后在7月16日宣布, 苏联同意“统一后的德国可按自己的意愿决定归属问题”。10月3日,两德正式统一。11月9日, 戈尔巴乔夫访德,两国签署了《德苏睦邻、伙伴关系和合作条约》。德国的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在欧洲的解体,也为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的召开铺平了道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