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试论吉伦特派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 宋严萍 参加讨论

在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荼展开的1792年9月22日, 国民公会通过建立共和国的议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尽管法国的历史上后来又数次出现君主制,但共和观念自此深入人心,最终于1875年将共和制确立下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确立了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度,是民主对专制的一次伟大胜利。那么第一共和国的建立应归功于谁呢?我们认为,这首先应归功于大革命中的吉伦特派。
    
    吉伦特派是法国大革命中的一个政治派别。吉伦特原是法国南部一个郡,此郡选出的立法议会代表常常在一起聚会,人们便称他们为吉伦特派。 由于布里索派、 罗兰派的政治观点与他们比较接近, 所以到1792年上述两派也被称为吉伦特派。19世纪40年代,拉马丁的《吉伦特派史》发表以后,吉伦特派遂成为布里索派、罗兰派、吉伦特派的共同称谓,并沿袭下来。
    吉伦特派的主要成员大多来自中产阶级。据西德纳姆统计:在革命中有200人曾被称为吉伦特派。在这200名吉伦特派成员中,至少有80人是律师;100多人曾担任过当地地方行政官员的职务。另外有7人是医生,15人是牧师,15人是军官,至少还有15人是小业主。当然,还有一部分人的社会地位难以界定(注:西德纳姆《吉伦特派》英文版,伦敦,1961年版,第182页。)。由此可见, 吉伦特派的大部分成员在大革命以前,既不是与封建势力有紧密联系的金融资产阶级,也不是生活困苦、地位低下的下层群众,而是位于二者之间,属于地位、收入都相当不错的中产阶级。而且由于他们中间许多人都来自南方,并与南方各港口的工商业资产阶级来往密切,从而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吉伦特派的主要首脑是来自沙特尔的布里索。他早年曾因著文抨击王后和王室而被关入巴士底狱,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他积极参与,创办了《法兰西爱国者》报。参加雅各宾俱乐部, 且被选入巴黎市府。 1791年立法议会选举时当选议员。由于其擅长演讲及早年的革命经历,使他极富威望而成为吉伦特派的当然首领。曾经二度担任吉伦特派内阁内政大臣的罗兰是吉伦特派的另一位领袖。他曾在大革命前担任亚眠和里昂的工场督察员, 参与《百科全书》的修订工作。 大革命中, 于1790年在里昂组建里昂的雅各宾俱乐部。后迁移至巴黎,参加革命,由于其办事能力甚强,故1792年被任命为内政大臣。罗兰夫人也是吉伦特派的领袖之一。她除帮助丈夫处理行政事务外,还由于其敏锐的政治头脑、超人的智慧和女人的魅力吸引了一大批当时的风流人物,他们多是吉伦特派成员,经常聚集于罗兰夫人的沙龙,讨论时政,拟定政策。罗兰夫人因此具有很高威望,甚至高于其夫--罗兰之上。米涅曾说:“他(罗兰)所缺少的一切,毅力、机智、雄心、远见,都由罗兰夫人弥补上了。罗兰夫人成了吉伦特派的灵魂。”(注:米涅《法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131、112、131页。)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哲学家孔多塞,因其渊博的学识而成为吉伦特派的理论家。他担任起草宪法的主要工作,并对财政和教育有颇多研究及论述。另外,来自波尔多的韦尼奥、加代、让索内也是吉伦特派的重要人物,他们以前都是当地著名律师,擅长演讲。革命爆发后,都积极参加当地的革命,担任地方行政工作。1791年秋当选为立法议会代表来到巴黎。此外,佩蒂翁、蒲佐、伊斯纳尔、巴巴卢、卢韦、克拉维埃等也都是吉伦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由于吉伦特派代表法国中等资产阶级--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他们的政治观点也界于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派与代表巴黎无套裤汉为主的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之间。布里索曾用一段话明白无误地道明了他们的政治观点:“为了拯救法国,三次革命是必然的;第一次推翻专制制度;第二次废除国王权力;第三次应该是消灭无政府状态。”(注:汤普森《法国革命领袖》英文版,纽约,1988年版,第84、75、80页。)推翻专制制度不是吉伦特派的功绩,等吉伦特派登上历史舞台,君主立宪派已经打倒了法国的专制制度;消灭无政府状态亦即压制欲将革命继续推向深入的巴黎无套裤汉和他们的代言人--雅各宾派。但是在与雅各宾派的斗争中,吉伦特派失败了并被逐出了政治舞台。只有第二次革命即废除国王权力、建立共和国是吉伦特派完成的,这也是吉伦特派的主要政绩。
    
    法国大革命爆发初始,所有的革命者都追随着大资产阶级即金融资产阶级与旧王朝斗争,目的在于推翻专制制度,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那时还没有共和派与君主立宪派之分,他们都赞成保留国王,建立君王立宪制政体。革命在顺利地进展,国王接受了三色旗,议会通过了“八月法令”,颁布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宪法也在紧锣密鼓地制订……大革命的胜利结束似乎已指日可待。可是1791年6月20 日的“瓦伦事件”却使法国大革命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它一方面毁坏了王室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使路易十六的威望尽失。路易十六逃跑的消息传到巴黎后,巴黎人民义愤填膺,一些人自发地涌上街头,除去屋前街上的王室名称和象征(注:汤普森《法国革命》英文版,纽约,1985年版,第209、219、256页。);6月26日,当国王被当作囚徒一样押回杜伊勒里宫,透过马车车窗,路易看到的是愠怒而沉默的人群(注:汤普森《法国革命领袖》英文版,纽约,1988年版,第84、75、80页。),而没有以往看惯了的卑躬行礼和经常充斥于耳的“国王万岁”的欢呼声。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