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以来,学界在研究苏联演变和解体时,存在着一种对苏联事实上存在的霸权主义及其作用认识不足,忽视乃至忘记了苏联曾经是一个到处扩张、威胁他国安全(包括中国在内)的霸权主义国家。我觉得,这种不全面的认识,不利于历史地和科学地总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因此,本文从对外政策的角度,分析了苏联霸权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认为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斯大林时期的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到赫鲁晓夫时期从大国沙文主义到霸权主义的过渡,直至勃列日涅夫时期完全形成的过程。勃列日涅夫时期形成的一整套霸权主义理论和勃氏推行的霸权主义具体政策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勃列日涅夫主义。这些东西正是破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间团结,败坏社会主义声誉,使国际共运处于低潮的极其重要的原因。因此,研究苏联霸权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苏联剧变的原因,吸取教训。 一、斯大林的积极防御方针和大国沙文主义思想 二战后,由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大暴露和好战政策,苏联处于美国策动组织的战略包围圈中,面临相当严峻的国际环境,“以美国反动集团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结束之后立刻就开始实行‘实力地位’政策,这种政策反映出这些国家中最富有侵略性的分子力图镇压工人运动、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力图破坏社会主义阵营和建立他们的世界霸权。这种政策实际上就是:无限制地扩充军备;沿着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国境建立美国军事基地;拼凑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侵略集团;展开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所谓‘冷战’,准备新的流血战争”(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下册,第1159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这就是苏联共产党对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及苏联所面临环境的估价。这个估价无疑是正确的。而且苏联当时还面临着同样严峻的国内形势,这就是二战对苏联的严重破坏。战争期间苏联遭受的直接物质损失,折合为1941年价格达18900亿卢布。法西斯军队破坏了32000个工业企业、65000公里铁路、13000座铁路桥梁和4100个火车站,毁坏和焚毁了1710座城市和70000个大小村庄。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斯大林对形势的估计就比较严重。他认为爆发另一次世界大战,只不过是时间早晚问题。他提醒人们,德国人“会很快恢复。……再过15-20年,他们又会站得很稳了。……如果斯拉夫人团结起来,任何人都不敢碰他们”(注:〔南〕米洛凡·杰拉斯:《同斯大林的谈话》第89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1946年2月,他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又说:“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将使资本主义世界分裂成为两个敌对的阵营,进而打起仗来,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苏联人民必须对30年代往事重演有所准备,必须发展基础工业,削减消费品生产,总之,我看今后少说也得有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作出重大牺牲。和平是不会有了,国内和国外的和平都不会有了。”(注:引自沃尔特·拉弗贝:《1945~1975年美苏冷战史话》第44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斯大林正是根据他对国际局势的这种看法以及当时国际国内的困难处境,作出了进行积极防御和全面防御的决策。 (一)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防御能力。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机械制造、化学、冶金等一系列重要工业部门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建立了火箭和原子工业、无线电和遥控力学等新兴工业。高速度地建立了飞机制造厂、拖拉机厂、造船厂和汽车制造厂,大大加强了国防工业的建设。第五个五年计划明确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加强国防建设。 (二)整顿和改组了军队,全面提高武装力量的素质。成功地组织了军队的大规模复员。军队人数从1945年的1136万锐减到287万,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中去,同时大大地提高了部队的素质,军队的组织更加严密,武器装备更加先进。 (三)实施战略纵深防御,在苏联国土周围建立“安全网”。斯大林战略思想的重点主要落脚在两个方面:(1)吸取战争教训,勿使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重新复兴,东山再起。斯大林早在二战后期就提出:“必须占领最重要的据点,不让他们落在德国手里,不仅要在欧洲,而且在远东也占领这样的据点,使日本也不能重新发动侵略。”(注:《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第72页,三联书店,1978年。)基于这样的想法,苏军在西线的作战中,以迅速的军事行动占领柏林,在东线,占领了日本北方四岛。(2)为了在未来的新的世界战争中使苏联国土免遭损失,斯大林决定在自己国家周围建立“安全网”、“缓冲区”。因此,苏联红军反攻后便尽力从德国人手里获取别国领土和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斯大林公开谈到,“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军队所到之处。绝不可能不是这样。”(注:〔南〕米洛凡·杰拉斯:《同斯大林的谈话》第89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正是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二战结束时,苏联从邻国手里占了不少领土。而另外一些主权国家则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起着保护苏联安全的作用。苏联甚至还要求东欧各国以及芬兰“不能对苏联怀有敌意,外交政策和军事计划都得经过莫斯科的认可”(注:史各脱:《欧洲在突变中》第五章《俄国三度空间的外交政策》。)。 斯大林的积极防御战略,总起来看起到了维护苏联自身安全和利益的作用,也保卫和巩固了二次大战的胜利成果。但我们不能不遗憾地指出这一战略的弊端和消极的影响。首先,斯大林战略是通过在苏联周围建立“缓冲区”、“安全网”来完成的,其结果必然要以牺牲外国国家的利益来为确保苏联安全服务。这一想法本身就包含了民族利己主义和自私的杂质,不管其执行结果如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直接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处理国家关系平等的原则。其次,为了这一战略的需要,苏联直接侵犯了别国的主权,把别国的大片领土并入苏联。被苏联并入的土地有芬兰的一部分,三个波罗的海共和国--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波兰的部分领土,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省和北布科维纳,匈牙利的罗赛尼亚,德国东普鲁士的一半,捷克斯洛伐克的外喀尔巴阡,日本的千岛群岛,还有蒙古西北部人烟稀少的图瓦(注:PaulDibb,The Soviet Union:The Incomplete Superpower,P31,MacMillanPress Ltd,1986.)。第三,为了本国经济发展,斯大林还向东欧国家索取大量战争赔款,折走大批厂矿设备,实行不平等贸易。向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强制推行自己高度集权的国家体制、经济体制模式,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实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而无视它们的民族特点。甚至发展到损害国家主权,横加干涉别国内政的地步。波兰党总书记哥穆尔卡提出“建设波兰的社会主义”口号不久,就被扣上右倾“民族主义”等罪名,逮捕入狱。南斯拉夫行使了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内外政策,表现了独立自主的倾向,便被开除出情报局,并遭到了除武装入侵之外的各种手段的迫害。斯大林的这些做法陷入了大国沙文主义的泥沼,是极其严重的错误,也是后来苏联霸权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