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文艺复兴史新探(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刘明翰 傅新球 参加讨论


    关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及同罗马教皇的关系问题,史学界过去有误区。今天应有新的认识。欧美某些书刊曾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划等号或看成一个运动的两个方面;前苏联和我国的传统说法,经常把罗马教皇说成是文艺复兴的敌人和对立面,一律将教皇界定为阻挠和破坏人文主义运动者,这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二者的历史大背景和反天主教会的主要目标虽然一致,两者都与社会问题相关,遍及欧洲各国,但两个运动的内容和范围有别。文艺复兴涉及的是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而宗教改革则主要是宗教和教会范畴。
    文艺复兴同宗教改革两者互有促进,但二者有先后之序。欧洲文艺复兴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最先在德国爆发(1517年),而宗教改革则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传播和向纵深发展。两者并非正比例地进展,因各国天主教会势力的强弱而互有特点。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成就最为显著,但宗教改革未能开展;法国的宗教改革甚至出现过胡格诺战争(1562~1594年),但国教(天主教)的地位未能改变。
    有些著名人文主义者在文艺复兴过程中作用显著,如伊拉斯莫、托马斯·莫尔等。他们抵制和反对新教的崛起及新教的宗教改革活动,但他们曾大力呼吁过天主教会本身的改革。英国的柯列特、法国的勒非甫耳等都是人文主义者兼天主教会内部早期的宗教改革家。
    值得商榷的另一传统观念是:过去一些书刊笼统地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活动及耶稣会都泛称之为“反动活动”〔26〕,是与史实不符的。在天主教的教权衰落期间,有一些教皇,如本笃十二世(1334~1342年)、英诺森八世(1484~1492年)、特别是亚历山大六世(1492~1503年)等人极端反动、奢侈、糜烂、放荡无羁,曾臭名远扬。但某些教皇,如:尼古拉五世(1447~1455年)、尤里乌斯二世(1503~1513年)和利奥十世(1513~1521年)等,这些人集双重性和矛盾性于一身,他们一方面本人搞特权、腐化,反对新教的宗教活动,但另一方面也曾支持文艺复兴,对天主教进行过一些改革。如教皇利奥十世在即位同年的11月5 日便颁布敕令将梵蒂冈学院改组扩大为罗马大学,他在此校还开创了对希伯来文等闪族语系的研究,热心从各地招聘教授、讲师来罗马大学任教者达88位之多。利奥十世邀聘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艺术巨匠为西斯廷等大教堂创作了问鼎全欧的不朽杰作。他还热心发掘、搜集和保护古典作品与文物。〔27〕利奥十世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曾降低教会征税额,主张排干沼泽地以扩大耕地面积,奖励农耕,在罗马城内严禁囤积居奇,还主张控制食品价格,改善罗马城街道及交通管理。罗马教皇保罗三世也曾加强天主教会内部的改革,整顿弊端,停售赎罪券等。我们认为:教皇不是神,也是人。所有教皇的言行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都有其阶级属性,但每位教皇互有特点,不可千人一面,不能“一刀切”。
    我们认为:耶稣会的性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是为了提高天主教神职人员的素养,培养内部改革骨干的修会组织;另一方面的目的是对抗新教运动。早期耶稣会士中不少人是博学多才之士,他们因虔传教义而远涉重洋,在传播科技和文化交流中有过贡献,如利马窦等。这些人与后来参与殖民侵略的教士有别。〔28〕耶稣会的标语和口号是:“一切为了扩大上帝的荣耀”,他们的格言是:“只要目的正当,手段可以灵活”(或译为“可以不择手段”)〔29〕。
    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文艺复兴的文化遗产是划时代的杰作,是人类的瑰宝。文艺复兴的历史轨迹和经验,给发展人类文明以珍贵的启迪。
    首先,文艺复兴时期,但丁、马基雅维里等人一再强调的民族精神非常重要。我们认为:一个健全、有活力的社会,必不可缺的需要五个支点,即:人民民主政治,活跃的市场经济,丰富的科技文化,完备的法制,奋发的民族精神。这五个支点好比人的五脏,而民族精神则是人的心脏和灵魂,必须大力提倡和发扬。
    其次,文艺复兴时代,在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中揭示了意识形态的超前性和相对独立性问题。唯物史观坚持主张经济是基础,这是对的,但空想社会主义先驱的名著《乌托邦》和《太阳城》并非产生于社会主义经济萌芽阶段。“莫尔抨击的不只是他那个时代贵族阶级的价值观念,而且广泛揭露了律师的职业和商人们的道德规范。”〔30〕“莫尔揭示的真理不限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各个时代的。”〔31〕康帕内拉超前地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揭示了利己主义与私有制的密切联系,论证了公有制的合理性,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劳动光荣的思想”。〔32〕但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诞生时,德国和欧洲并不存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背景。这些实例启迪我们,不能按机械唯物论的思维模式去考虑和分析问题。
    再次,文艺复兴时期,在政治学著作中曾有过“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口号,过去资本主义国家沿袭和利用过这类口号。我国是多民族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我们对这类口号亦可以批判、继承和利用。我国目前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炎黄子孙应强调祖国万岁、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以增强凝聚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祖国长期统一、民族团结是主流,我们应进一步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认为:过去有一种提法,说“民族矛盾,归根到底乃是阶级矛盾”,这其实并不确切。民族矛盾中有帝国主义插手的某些问题是敌我矛盾,但有些民族习俗上的主张或政治上的不同见解和要求,应属于人民内部问题。前苏联的一些教训,应引以为戒。
    复次,科学技术从来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证实。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使生产技术革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