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对日和约(之一)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 沈志华 参加讨论

对日和约问题是亚洲冷战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它不仅涉及美国、苏联、中国等国家战后对日政策的变化及其与日本的关系,而且标志着东亚冷战格局的最后形成。从事现代国际关系研究的各国学者历来都很重视对日和约问题,不过,研究的角度大多是从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同盟国政策变化及政治思考出发的。(注:就笔者所见,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有:Michael Yoshitsu,Japan and the San Francisco Peace Settlemen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3; Michael Schaller,The American Occupation of Japan: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in Asia,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1985; Howard Schonberger,Peacemaking in Asia:the United States,Great Britain,and the Japanese Decision to Recognize Nationalist China,1951-1952,Diplomatic History,10:1( Winter 1986) ;冯昭奎等:《战后日本外交:1945-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张淑雅:《杜勒斯与对日媾和中的台湾问题(1950-1952)》,“中华民国史专题”第三届讨论会论文,1996年;徐友珍:《美英在新中国参与对日媾和问题上的争议》,《世界历史》2004年第2期,以及崔丕依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的新作《美国对日单独媾和政策与日本的抉择》(待刊)。感谢崔丕教授在论文发表前即提供给笔者参考。)从铁幕的另一边--社会主义阵营角度进行研究的学者较少,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史料。冷战结束后,随着俄国档案的解密以及部分中国档案文献的开放和公布,关于苏联、中国在对日和约问题上的政策已经渐渐露出全貌,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开始涌现。(注:这方面的研究自然是从俄国学者开始的;Б。Н。Славинский,Сан-Францус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1951г。по мирному урегулированию с японией и совет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Пробемы Даьнео Восmока,1994,№1;С。Л。Тихвинский:Россuя-Яnонuя,Обречены на обрососесmо,Восnомuнанuя unомаmа uзамеmкu uсmорuка,Москва:ПИМ,1996;С。Л。Тихвинский,Вмешательство американской дипломатии в процесс нормализации отношений СССР и КНР с японией после окончания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中苏关系与冷战”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北京,1997年)。使用俄国档案材料参与讨论的还有:Vojtech Mastny,The Cold War and Soviet Insecurity:The Stalin Years,New York,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张盛发:《50年代初期中苏共同抵制对日媾和与苏联拒签旧金山和约》,《世界历史》2001年第2期。)
    众所周知,对日媾和从最初提出的设想到最后形成的结果,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程序上讲,原先确定的是由美、苏、英、中等国外长会议协商,并遵循大国一致的原则,后来实行的是在美国控制下的远东委员会商议,遵循的是多数通过的原则。从方式上讲,原先确定的是全面媾和,后来实现的是片面媾和。从内容上讲,原先确定的是把日本作为战败国进行管制和剥夺(解除武装、赔偿等),和约签订后撤走占领军,后来实际上是把日本作为新的盟国看待(重新武装、免除赔偿等),和约签订后美军继续留驻日本。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当然是冷战态势的形成,但具体而言,是冷战中的哪些因素和事件促成了对日媾和有违初衷的最终结局?这种结局反过来又对亚洲冷战产生了什么影响?
    笔者在研究中苏同盟的形成和朝鲜战争的进程中发现,它们与对日和约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共同构筑了1950年代初期亚洲复杂的政治局面,并成为东亚冷战格局最终形成的三部曲。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最近解密的俄国和中国档案文献,以对日媾和过程的变化为线索,勾勒出中苏同盟、朝鲜战争、对日和约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东亚冷战格局形成的决定性影响。(注:有关笔者对中苏同盟和朝鲜战争的专门研究,参见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一、中苏同盟条约与美国对日媾和的决策
    以往研究者大都注意到,冷战状态的形成和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改变了对日和约方针。(注:崔丕:《美国在东亚的遏制政策与千岛群岛归属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第197页;刘维开:《蒋中正与中日和约的签订》,“1950年代的中国”学术讨论会论文(上海,2004年)第1-2页;冯昭奎等:《战后日本外交:1945-1995》,第109页。)这个结论无疑是成立的,但进一步分析还应该看到,导致美国主张对日尽早媾和,单独媾和,乃至改变东亚政策的首要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
    太平洋战争以日本投降告终后,对日和约的问题便提到了交战双方面前。日本政府早在1945年11月就开始准备媾和,并经反复研究于1946年5月提出了有关文件,设定于1947年夏左右缔结和约。(注:冯昭奎等:《战后日本外交:1945-1995》,第64页。)然而,媾和的方式和条件,毕竟不是以战败国的愿望为转移的。(注:1945年9月,美国政府发表的《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提出了三大原则:日本非军事化、民主化、用发展和平经济的办法保证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进程。见崔丕《美国对日单独媾和政策与日本的抉择》(未刊)。)
    到1947年夏天,冷战态势在欧洲已经出现。(注:笔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见拙文《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及其目标--兼论冷战形成的概念界定》,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172-187页。)不过,对于亚洲,美苏双方都采取了稳定局面的方针。因此,美国虽然确定了在欧洲对苏遏制政策,但在对日和约问题上,仍坚持以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为宗旨。这就是美国国务院1947年3月完成的对日和约“博顿草案”的出发点。(注:关于博顿草案,详见Schaller,The American Occupation of Japan,pp.98-99;刘同舜、高文凡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6),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1-333页。)在此基础上,7月11日美国向远东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召开对日媾和预备会议的建议,开会时间暂定为8月19日,关于会议的表决程序,美国倾向采取三分之二多数表决制。(注:详见《战后世界历史长编》(6)第337-338页。)7月22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反对美国的建议,认为其程序违背了以前盟国所通过的决议。莫斯科重申了苏联、美国、英国和中国在战后日本问题上的特殊利益。(注:Тихвинский,Вмешательство американской дипломатии,с。6.1947年7月22日苏联备忘录的英文本见香港大学所存缩微胶卷;XG0181,MF2527243-0526,Main Library,University of Hong Kong,中文本见人民出版社辑《对日和约问题史料》,人民出版社,1951年,第39-40页。)美苏关于对日和约的分歧首先在程序问题上反映出来。不过,预备会议推迟决不仅仅是因为苏联反对。除了遭到外部的反对(包括英国和中国),更主要的是美国内部开始重新考虑对日媾和的方针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