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由于考古学是依靠物质资料的罗列建立历史框架体系的,因此,她所提供的历史分期 编年,就不只是一张年表,而有些类似编年史,排列着大量以物质资料形式存在着的历 史内容。也因为如此,考古学家在架构这个年代体系的同时,就不断受到其中形形色色 现象的启发,从而形成一些历史的认识,甚至是至关史观根本的重要认识。自然,在有 关史前历史的认识方面,这种心得尤多。如: 1.中国境内早期旧石器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以及南方地区以砾石石器为主、北方地区以 石片石器为主的稳定的文化二元结构,反映了早期人类在和旧大陆西侧不同的东亚地区 自然环境中,相对独立发展演化的历史。如果把现代人类的起源既看作是体质进化或突 变,同时也是文化的演进结果,则东亚旧石器文化的连续性和独特性是对时下流行的现 代人非洲起源论十分有力的反证。 2.关于中华民族及文化的起源,自17世纪以来,国外陆续出现过埃及起源说、巴比伦 起源说、印度起源说、中亚起源说、印度支那起源说等等,不一而足。其中一些说法甚 至深深影响了像章太炎那样大师级的人物。固然这些观点的提出是当时人们的知识局限 所致,但成为长期存在于史家心理上的阴影,以致怀疑中国有无石器时代。即便在中国 考古学发展的初期,也不时出现各种版本的仰韶文化外来说。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前仰 韶文化的考古发现、中国新石器时代框架体系的建立以及仰韶文化形成脉络日渐清晰, 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本土起源说终成不争之定论。 3.石器时代考古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针对传统的黄河流域中心说提出了中国文化的多 元论或多源论认识。当研究者们逐个地区地排比其考古学文化年代的同时,发现一个地 区的早晚文化之间往往有某种程度的承袭演进关系,而不同于另外地区,考古学家把这 种现象称为文化的谱系。如前面所述,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的南北方就一直保持 着一种稳定的“二元结构”,并在向新石器文化的转变中,分别采取了不尽相同的过渡 方式。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更小的区域性特点显露端倪。我们以为,这是古代民族 这种共同体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由此奠定的文化格局,贯穿了此后很长的历史过程 。考古学家又发现,各地文化不仅谱系不同,其物质面貌反映出来的文化成就也高低变 化、此起彼伏,意味着它们背后社会的演进方式的区别。这些现象促成了学界有关文化 的多元论或多中心论看法。仔细揣摩这些地方文化之间的关系,考古学家们进而注意到 两点。其一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黄河和长江两条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 ,内部各地文化的发展程度普遍高于外围地区,且它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也显然密切 。针对这种现象,严文明先生提出,中国文化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重要观点。其二 ,正是在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互动中,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中原 为中心的政治文化向心趋势,而这个趋势从此便长期地保持和作用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之 中了。 4.继王国维根据地下出土的甲骨文把传说中的商代升格为信史之后,三代考古的一项 重大贡献是对夏代的探讨。根据文献索引,考古学家1959年在传说为夏墟所在的豫西地 区调查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以后的考古发掘证明,这是一处有大型宫殿、墓葬、青 铜礼器的都城级遗址,其文化面貌不同于商文化,年代早于后者。对于二里头文化的一 些细节,中国考古学家之间或有意见分歧,但在至少这个文化的一部分是夏文化这一点 上,诸家的意见是一致的,从而把夏代看作“准”信史,已经在中国学者中取得广泛的 心理认同。 5.三代考古的另一项重大收获是业已从考古学角度明确分辨出夏商周分别是三种有联 系、却不相同的考古文化,各有自己的发祥地,彼此都有一定的并立共存期。三者的关 系,并非“父子”,却似“兄弟”。按照苏秉琦先生的说法,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 育中存在一种“大一统观”,将夏、商、周、秦、汉视为一脉相承的改朝换代。这种观 念虽然不断遭到质疑,然最终使之化为陈腐者,全赖考古学的证据。 有夏以来,中原文化的地位益发彰著。殷承周继,中原文化的疆域不断扩大,这在考 古学上是看得十分清楚的。但中原之外,史籍历来落墨甚少,语焉不详。致使学界不惟 对这些地区研究困难,更难以通过和中原文化比较的角度达成对整个先秦历史的贴切认 识。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学相继在周边地区发现了一系列青铜文化,并陆续建立起 各自的演变谱系。近十几年来,考古学又进一步发现了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大洋 洲、湖南宁乡等高度发达的青铜遗存,以及遍布内蒙古东南部和辽西地区的夏商时期的 山城群址。这在一方面表明当时存在着若干与中原文化并立的地方文明,另一方面也反 映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的多元演进趋势依然。如果把眼光移向历史时期,战国七 雄的格局,汉初郡国并举、分封九王,乃至一直到现代的南北方文化差异,也都可以视 作这个趋势的继续。而仔细比较发现,这些地处外围的文化中有大量中原文化的影响, 反之,中原也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因素。兹表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不仅始终保持着 ,一体化的范围和程度也稳步地扩大和加深。由此似可为中国历史上统治民族可以更替 ,但长期的多民族的统一大势不变;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以统一为目的者多,以分裂为目 的者少,即便是割据对峙,也是为了日后的统一;中国人对佛教等外来文化的包容态度 和外来文化往往于自觉或不自觉之间被同化改造等历史现象提供更深层次的诠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