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问题”的延续与终结
延续一百多年的“东方问题”,既是19世纪欧洲外交的主题之一,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外交风云的焦点,尤其作为奥斯曼帝国“遗产”之一的巴尔干半岛诸国,是引燃战火的火药桶。一般认为,“东方问题”始于19世纪20年代的希腊起义,终结于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一说为终结于奥斯曼帝国1918年的瓦解)。起源问题基本没有疑义,至于终结,尚有商榷的余地。疑问之一: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和土耳其民族国家的独立,是不是标志着“东方问题”的彻底解决?疑问之二:1920年签订的《色佛尔条约》,其中的条款完全体现了欧洲列强一百多年的外交追求和殖民愿望,它虽在三年之后被《洛桑条约》取代,但它的原则难道没发生长久的效用?疑问之三:既然《洛桑条约》并没有扭转阿拉伯行省被“委任”的局面,对阿拉伯人民而言,或者就中东“弱国无自主外交”的实质而言,《洛桑条约》之后“东方问题”就终结了吗?基于上述疑问,笔者试图寻求解答。 一、列强在中东的角逐及“东方问题”的演变 地跨三洲、曾经称霸中东并威胁欧洲的奥斯曼帝国,到19世纪时已经衰弱不堪,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列强直接插手奥斯曼帝国的事务,把手伸向中东是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的。一个世纪以来被称为“近东危机”或“东方问题”的外交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由希腊起义引起的战争(1821.3-1827.10),其结果是俄英法联军打败土耳其政府军和埃及军队。(2)俄土战争(1828.4-1829.9),双方通过谈判签订了《亚德里亚堡条约》,俄国获得土地和特权,希腊脱离奥斯曼帝国。(3)两次土埃战争(1831.11-1833.5;1839.4-7),本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战争,但欧洲列强纷纷插手,先后签订了《伦敦条约》、《海峡公约》等。(4)克里米亚战争(1853.10-1956.2),俄国为一方,英、法、土、撒丁为另一方,战后签订了《巴黎条约》。(5)19世纪70-80年代的“近东危机”:1875年发生了黑塞哥维那的反土耳其起义,列强要求土耳其帝国改革,于是有了“安德拉西照会”和“柏林备忘录”。1876年6月塞土战争爆发,1877年4月俄土又发生战争。1878年1月签订《圣斯特法诺和约》。1885-1886年的保加利亚危机又引起列强的“关注”,1887年签订了两个《地中海协定》,声称“维持近东现状,保护海峡和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的宗主权”等等。此外,从1876年起,埃及人民掀起反抗英法共管埃及的斗争,构成近东危机的一部分。(6)20世纪初期的战争:1911.9-1912.10的意土战争,1912-1913年5月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6-8月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之一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任协约国宰割,《色佛尔条约》宣告了奥斯曼帝国历史的结束。 上述过程也就是“东方问题”起源和发展、延伸一个世纪的轨迹,反映近代国际关系的各类书籍都涉及这一问题①。在这一过程中,尽管欧洲强国都想瓜分奥斯曼帝国,但它们对待“东方问题”的解决方案各不相同。 俄国利用毗邻土耳其的地理优势致力于瓜分土耳其领土,其首要目标是夺取黑海海峡,建立沙皇在近东的统治。“克里米亚战争给俄国一个沉痛教训,俄国力量没有强大到可以反对一个欧洲大国的联合,俄国对土政策的主流是倾向于维持现状,避免发生新的危机。”[1] 19-20 英国在19世纪30年代并不关注奥斯曼帝国的命运,当时英国的着眼点是保持它在地中海的优势,保证与印度的往来,抵制俄、法的野心。数十年后,英国才意识到奥斯曼帝国完整存在的重要性,不希望由于列强争夺伊斯坦布尔引起欧洲战争[2] 9-11。英国在奥斯曼帝国存在的最后几十年的主要利益在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湾,英国要通过巩固它在印度既得利益来保持自己在中东的优势。此外,英国的利益还在帝国西部如埃及等国[3] 172。19世纪60-90年代,英国先后与波斯湾沿岸诸国签订协约,保全自己在这条生命线上的绝对安全,同时向阿富汗和伊朗渗透,与长期觊觎这一地区的俄国发生冲突。俄国于1885年向阿富汗扩张,导致英俄矛盾日趋尖锐。到1907年,英俄签约,俄国承认阿富汗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同时两国划分了在伊朗的势力范围[4] 45-46。 法国在1898年至1918年间竭力要增强它在奥斯曼帝国的影响。法国在中东的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在所有列强中,法国是奥斯曼帝国最大的债主,输出资本最多),当然也有政治利益,如法国支持基督教徒在叙利亚、黎巴嫩、伊斯坦布尔的活动开展得很早[3] 141-142。法国与英国相同的利益是联合抵制俄国的瓜分计划,所以总体上主张“保持土耳其现状”。而“保持土耳其现状”最符合英国的利益,英国把奥斯曼帝国垮掉的后果考虑得很详细,英国外交大臣担心,“如果帝国分裂或保护帝国的方案都不能实行,结果将是可怕的混乱,奥斯曼帝国的崩溃会像当年西罗马帝国崩溃的情形一样”。英国也试图促使奥斯曼帝国自身的改革来挽救危局。对于是否采取军事行动,英国和法国一样谨慎[2] 19-24。 奥匈帝国也有瓜分土耳其的企图,但它清楚自己不是俄英法的对手,它担心俄国的强大对中欧造成威胁,因而反对俄国瓜分土耳其。奥匈帝国与俄国曾达成“谅解”,也希望保持土耳其现状,答应对奥斯曼土耳其与它的基督教臣民的关系奉行不干涉原则[1] 10。 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初没有力量和机会染指中东,但利用奥斯曼素丹对英法俄的怨隙,通过经济技术援助、派遣军事顾问等方式逐渐渗透和获得部分特权。20世纪初,由于英国的利益重心转向埃及,俄国在中东的阴谋受阻,德国乘机取得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控制。德国在一战前夕取代了英法的位置。1914年8月德国与土耳其签订同盟条约,把土耳其拉入战争漩涡。 意大利的野心很大,它不仅想控制巴尔干,还梦想把自己的国旗插到小亚细亚。由于力不从心,转而把目光投向奥斯曼帝国的北非属地马格里布地区[3] 52-71。 每个强国在奥斯曼帝国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和关注的地区,但只要各列强没有严重侵犯其他列强的利益及关注的地区,就可以避免相互之间大动干戈。而一旦由于大国的行为,或由于巴尔干民族的行动,或由于奥斯曼帝国或其属地统治者的行为,导致侵犯利益的事发生时,“东方问题”的危机就会出现[3] 1。“东方问题”对于欧洲列强意味着:谁能征服土耳其帝国及其包括埃及在内的属国,谁就由此将控制通往东方的极为重要的道路,谁就将成为地中海、黑海、红海的主人;谁能让“东方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自己,谁就将大大加强势力,巩固自己在欧洲的地位[5] 250。 从百余年国际关系发展和“东方问题”的演变来看,一方面,“东方问题”的存在构成大国冲突的“缓冲带”,因为面对庞大的奥斯曼“遗产”,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吞,于是在列强之间构成一种均势。另一方面,既然列强无法就奥斯曼帝国崩溃时如何瓜分其遗产达成一致,既然它们无意放弃在近东追逐自己利益的机会,那么,保持奥斯曼帝国的存在和现状,避免东方问题发生新危机,也就成为一项方便的权宜之计[1] 18。一些研究东方问题的专家认为,奥斯曼帝国的幸存是令人吃惊的。早在1774年时,奥斯曼帝国已呈现衰亡的迹象,没料到这个帝国又“存活”了一个半世纪。它之所以幸存,取决于欧洲列强互为对手,不能在如何瓜分这个“病夫”遗产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并非由于这个“病夫”的意志和决心使然[3] 5。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见解。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