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神话与历史:忒拜建城故事考(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王以欣 王敦书 参加讨论

4.“被遗弃的双生子”型:(注:《民间故事母题索引》中有“弃子”(child exposure)母题S301,我们所归纳的故事类型仅限于被弃双生子的故事。)如彼奥提亚南部流行的安菲翁兄弟的故事,色萨利东南部流行的珀利阿斯与涅琉斯的故事,以及著名的罗马建城者罗慕洛斯兄弟的故事。其最典型的特征是:孪生兄弟均为大神之子,其母是河神之女或王族公主;婴孩时期都曾被母遗弃;成人后都曾奋力救母,向迫害母亲的仇人复仇,并夺取城市,成为统治者,或创建新城市。
    后三种类型流行于彼奥提亚地区。“兄弟阋墙”型的故事最初可能流行于南希腊的阿哥利斯,由于忒拜战争的缘故,阿尔哥斯人的势力向北扩张至彼奥提亚南部,“兄弟阋墙”的神话主题也随之传入该地区,后被卡德美亚人吸收到史诗中,使之成为忒拜战争的起因。迈锡尼时代晚期的阿哥利斯与彼奥提亚可能维持某种特殊关系。“七雄攻忒拜”和“后辈英雄”是两地共享的神话,可能包含某些历史成分,即迈锡尼晚期希腊南北两大列强(迈锡尼和忒拜)角逐地区霸权的史实,以忒拜的失败告终。赫拉克勒斯也是两地共同崇拜的神话人物。我们的大致结论是:卡德美亚人拥有自己的双生子故事,其主题是“兄弟阋墙”,其源头可能是阿哥利斯,而安菲翁兄弟的故事则属“遗弃”型,尚须另觅其源头和传播路径。
    “拉姆珀西尼托斯”型的故事流行于彼奥提亚西北。故事的主人公特罗佛尼乌斯与阿伽墨德斯是俄尔科墨诺斯国王厄尔金努斯之子。他们虽非神子,却擅长建筑,也是狡猾的盗宝贼,曾为许里亚国王许琉斯建宝库,暗中设置机关盗取宝藏。阿伽墨德斯盗宝时不幸陷落,特罗佛尼乌斯无法相救,遂割其兄弟首级逃至俄尔科墨诺斯西南的勒巴狄亚(Lebadea)后即被大地吞没。该地在历史时期以其神谕所著称。(注:Pausanius,9.37.4-7,9.39.2-7; Herodotus,8.134.)南希腊也流行此类故事,但两位主人公不是兄弟而是父子。俄尔科墨诺斯是传说的美尼亚人都城,也是迈锡尼时代晚期的宫殿中心。我们有理由推断,特罗佛尼乌斯兄弟可能是迈锡尼晚期居住在彼奥提亚西北的美尼亚人部落崇拜的英雄,其崇拜中心是俄尔科墨诺斯和勒巴狄亚。该故事的南希腊变体可能是从彼奥提亚移植过去的。
    “被遗弃的双生子”类型的故事最初可能流行于色萨利东南的普提奥提斯(Phthiotis),那里也是史前美尼亚人部落的聚集区,其居民据说来自俄尔科墨诺斯,(注:Strabo,9.2.40.)同时也是彼奥提亚人的早期居地。神话中的阿尔戈英雄起锚地伊奥尔科斯就坐落于帕伽萨海湾北端的珀利昂山山麓。此地曾发现迈锡尼时代的宫殿遗迹和圆顶墓,被认为是迈锡尼世界最北边的宫殿中心。这里流传着珀利阿斯和涅琉斯的传奇:他们是海神波赛冬与色萨利公主梯罗的双生子。梯罗之父萨尔墨纽斯因狂妄遭雷击至死,梯罗被叔父克瑞透斯抚养成人,后者是色萨利国王,伊奥尔科斯的创建者。按荷马的说法,(注:Odyssey,11.238-54.)梯罗爱上厄尼珀斯河的河神,常徘徊于河畔。波赛冬窥其美色,遂化身河神与她幽会,使其怀孕,生下珀利阿斯与涅琉斯。另据阿波罗多洛斯,(注:Apollodorus,1.9.7-11.西德罗究竟是梯罗的后母(萨尔墨纽斯之续妻)还是婶母(克瑞透斯之妻),未有定论。)双生子被母遗弃,由牧马人收养,成年后寻访其母,杀死虐待母亲的西德罗(梯罗的继母或婶母)。梯罗后嫁克瑞透斯并生子埃宋等。克瑞透斯死后,珀利阿斯篡夺了伊奥尔科斯的王位。
    美尼亚人的两个中心都流传双生子故事:俄尔科墨诺斯流行特罗佛尼乌斯兄弟的故事,伊奥尔库斯流行珀利阿斯兄弟的故事,但两者的类型不同。我们注意到:安菲翁兄弟的故事与特罗佛尼乌斯兄弟的故事在结构上差异很大,但与珀利阿斯兄弟的故事却颇多雷同:两对孪生子均为大神(宙斯或波赛冬)之子;母亲皆为王室公主,且都与当地主要河流有关(阿索普斯河和厄尼珀斯河),都曾受后母或婶母虐待(狄尔克或西德罗);都曾被母抛弃,被牧人抚养,长大后与母团圆,杀死迫害母亲的仇人,并夺取城市。忒拜的城池早已有之,但安菲翁兄弟仍筑起新城;伊奥尔科斯亦早已有之,据说为克瑞透斯所建,但无实质性的创建故事,因而在某种意义上,珀利阿斯兄弟才是伊奥尔科斯的真正奠基人。两对兄弟后来的命运显示出差异,但仍有某些相似处。例如,他们均遭灭门之灾。安菲翁之妻尼厄柏嘲笑勒托女神不善生育,致使其十二子女惨遭阿波罗和阿耳忒弥斯射杀,唯一幸存的女儿科罗里斯下嫁涅琉斯,也为其生育十二子,但涅琉斯诸子却被凶悍的赫拉克勒斯屠戮,唯有幼子涅斯托尔幸免于难。(注:关于安菲翁子女的数目,自古众说纷纭,详见Apollodorus,3.5.6.荷马持六男六女说(Iliad,24.602-617)。赫拉克勒斯屠杀涅琉斯诸子的神话见Iliad,11.692-693.)
    从双生子故事的类型和地域分布看,安菲翁兄弟的故事不是忒拜早期居民卡德美亚人固有的建城故事,而是外来引入的;引入者可能是从色萨利南部迁徙而来的彼奥提亚人。他们曾与色萨利的美尼亚人毗邻而居,共享某种“被遗弃的双生子”类型的故事,后成为忒拜新主人,并将其固有的双生子神话改造成忒拜的建城故事。相关论证详见下文。
    三 传说、考古和历史材料的相互印证与设想
    从前面的分析看,卡德谟斯的建城故事可能包含某些历史信息,即外来移民在希腊殖民定居的史实。这种猜测能否从考古方面获得某些支持呢?考古调查显示,早在中期希腊底时期(MH),忒拜平原南端的卡德美亚山冈上就已形成一座规模可观的城镇,可能还有防御城墙。(注:Sarantis Symeonoglou,The Topography of Thebes from the Bronze Age to Modern Times,Princeton,1985,pp.19-25.)晚期希腊底时期,这里成为迈锡尼世界最重要的宫殿中心。希腊考古家克拉墨波罗斯自1906年以来发掘的“卡德摩斯宫殿”可能代表该时期的一座早期宫殿(“第一宫殿”)。该宫殿呈东北-西南走向,此为中期希腊底时期以来忒拜流行的传统建筑取向,属于较古老的建筑风格,其宫殿墙基建于铲平的地面上。克拉墨波罗斯发现该宫殿有明显火焚迹象,并根据陶器判定,此宫殿兴建于公元前15世纪(LHII),焚毁于公元前14世纪前期(LHIIIal)。他的判断得到陶器专家阿尔尼·福鲁马克的支持。(注:克拉墨波罗斯(Keramopoullos)的发掘成果于1907-1941年陆续以希腊文发表于《厄菲墨里斯》(Ephemeris)和《普拉克提卡》(Praktika)等考古期刊上。陶器定年见Arne Furumark,Chronology of Mycenaean Pottery,Stockholm 1941,p.52。)从1963年起,希腊考古家在卡德美亚卫城陆续发现几处新宫殿遗迹,其建筑特征迥异于“第一宫殿”,呈南北走向,且有很深的触达岩层的地基。这几处零散发现的新宫殿遗迹可能同属一座完整的宫殿,即所谓的“第二宫殿”或“新卡德谟斯宫”。学者们对新宫殿的存在时间有不同看法,一般认为其破坏年代在LHIIIbl末,即公元前1250年左右。按希腊考古家斯米昂诺哥罗的建议,忒拜旧宫殿毁于LHIIIa2初(约1350年);新宫殿随后建起,并持续至1250年。鲁特和斯诺德哥拉斯对斯米昂诺哥罗的年代判定抱有疑问,但基本同意新旧宫殿嬗替的看法,其更替年代约在LHIIIa2期间,即公元前1350-前1300年间。(注:有关两宫殿的分析,详见Symeonoglou,pp.40-50; Jeremy Rutter,"Review of Symeonoglou 1973," 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no.78,1974,pp.88-89; Anthony Snodgrass "Review of Symeonoglou 1973," Gnomon,no.47,1975,pp.313-316.)
    青铜晚期的忒拜城不仅发现两座宫殿废墟,还陆续出土很多民居遗迹,但环绕居住区的城墙却因历史上的反复重建而未得幸存,仅留蛛丝马迹。然而,考虑到忒拜的繁荣富足及其宫殿中心地位以及地理上无险可守,拥有一座庞大坚固的“独眼巨人城堡”似在意料之中。斯米昂诺哥罗在克拉墨波罗斯的早期研究基础上,根据考古新发现的忒拜史前居住遗迹的分布状况,绘制出青铜晚期忒拜城墙的平面图。按照他的复原,青铜晚期的忒拜城并无“下城区”,居民集中居住在卡德美亚山冈的城墙内,其规模比更早的中期希腊底城镇扩大了两倍多,总面积相当于迈锡尼城堡的6.5倍,梯林斯城堡的10倍,仅次于哥拉。(注:Symeonoglou,pp.26-32,39.)公元前1250年前后,新宫殿被焚毁,卡德美亚城堡沦为废墟。忒拜的居民点依然持续,但集中于卡德美亚废墟北端的某个狭小区域,或许即荷马《船表》提到的“希波忒拜”(Hypothebai),即“忒拜下城”(sub-Thebes)。(注:Iliad,2.505。有关“希波忒拜”的分析,详见Symeonoglou,pp.60-63.)“希波忒拜”可能有其防御工事,但整个卡德美亚堡则历经“黑暗时代”数世纪的荒芜,直至历史初期才被重新居住并开始设防。鉴于青铜晚期的忒拜居民点仅拥有一座城池,即卡德美亚堡,创建下城之说显然不符史实。卡德美亚堡沦为废墟后,新建起的“希波忒拜”仅据卡德美亚北端一隅,规模远逊于前,即便拥有城墙,也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并非真正意义的“下城”,与传说所谓的“七门之城”不可同日而语。根据历史记载,忒拜仅在古典时代曾短暂拥有“下城”城墙(“大忒拜”),但在公元前4世纪后期被亚历山大大帝拆毁。(注:Arrian,Anabasis,1.7-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