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1935年萨尔全民公决与英国外交(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梁占军 参加讨论

艾登的报告和法国的行动加快了英国决策的进程。12月3日下午,英国外交大臣西蒙、 艾登与斯坦厄普勋爵代表外交部与国防大臣黑尔什姆勋爵先在外交部、后在首相官邸, 全面讨论出兵问题,最终就有关派遣军队参与萨尔维和行动和艾登在日内瓦的行动方针 达成共识。决议明确表明了英国的立场:英国不愿意见到法国军队在维持萨尔秩序问题 上发挥作用;如果国联行政院决定派遣一支目的在于维持秩序的国际部队,而且邀请英 国予以合作,那么,只要其他国家准备合作,英王陛下政府将准备从本国提供一支军队 ,前提是法国与德国都同意这一决定;重要的是任何武装都应尽可能地带有国际色彩, 而且如果可能,应该包括来自荷兰、比利时、瑞典等除英王国和意大利以外的国家的军 队。[3](p291)
    12月5日,英国内阁正式开会讨论外交部的建议。经过反复研究,最终批准了外交部的 建议,但同时做出了两个局部调整,即要求国际部队至少要由4个国家参与,而且在公 布该方案前必须先征得德国的同意。会后,西蒙立即电令驻德大使菲普斯,要求他询问 德国政府的态度,当天就得到了德国方面的肯定的回复。[3](p299~301)
    艾登在12月4日返回日内瓦后立即向诺克斯通报了英国政府的意见。12月5日上午,即 在英国内阁开会的同时,艾登又与意大利代表阿洛伊西和法国外长赖伐尔进行了接触, 通告了英国打算倡议组建国际部队的意见,获得了两国的支持。[3](p297)其后在下午 召开的国联行政院会议上,赖伐尔首先建议组建一支法国和德国都不参加的国际部队维 护萨尔秩序。随后,艾登宣布英国愿意参与组织这样一支国际部队。[3](p301注1)意大 利、荷兰和瑞典三国也先后表示愿意参与行动。
    12月11日,国联行政院正式决定组建一支由英国、意大利、荷兰和瑞典四国军队构成 的国际维和部队。部队人数共计3300人,其中英国1500人,意大利1300人,荷兰和瑞典 各250人。决议要求部队于12月22日以前进驻萨尔。[3](p309,310,313,320)
    
    英国在萨尔问题上的立场是其对德政策的一个缩影。从表面上看,英国的政策是随法 国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在英国政府决策是否参加组建国际部队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得 尤为明显,但实质上,这仅仅是贯彻其对德政策的需要。简单地说,英国无论是反对法 国出兵还是自己倡议出兵,最终目的都在于希望利用萨尔问题促成德国早日恢复与英法 的裁军谈判。
    自从1933年10月德国宣布退出裁军大会和国联以后,英国一直希望能够劝说德国重新 回到谈判桌前。这种愿望随着德国私下加快重整军备的活动而日益强烈。英国人相信, “只要德国还置身国联以外,就不会存在确立和保持欧洲和平的真正基础”[4](p49)。 而萨尔问题的合理解决则是德国恢复谈判的前提。1934年11月29日,西蒙拟订的一份对 德政策备忘录对此表露得非常明显:“德国政府首先考虑的将是使萨尔问题得到解决。 在萨尔问题解决前他们不会急于开始有关军备问题的深入谈判……一旦萨尔问题获得解 决,德国政府将希望讨论有关条款,即《凡尔赛和约》的缔约国将通过废除和约第五部 来使德国重整军备合法化,或其他类似的裁军条款。毫无疑问,问题就是如此。为了保 住每个人的面子,这种安排将体现在一个所谓的裁军公约中。”[3](p272)从这个目的 出发,英国不希望萨尔问题再生枝节,而是希望尽快解决萨尔问题,以便早日开始与德 国的谈判。英国一贯将萨尔问题视为“中欧的溃烂的疮疤”,主张将该地区尽早归还德 国。11月15日,英国外交部在给驻法大使的指示中表述了英国关于萨尔公决的看法:“ 从政治的角度来整体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萨尔问题应该尽可能快地通过完全 、明确地归还德国的方式加以解决。这不仅最终有利于欧洲的利益,而且特别有利于法 国的利益。”[3](p211)20日,西蒙在给艾登的指示中再次表示,英国所希望见到的结 果最好是出现压倒多数--要求归并德国的压倒多数。[3](p224)
    因此,担心法国出兵萨尔的政策会破坏欧洲的和平气氛,影响英国对德政策的顺利实 施,[6](p149)就成了英国反对法国出兵萨尔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他们看来,“法国军 队将在公民投票的几个星期内开进萨尔一事,会对和平造成极其危险的形势”。因为“ 任何对公决的拖延或国联委任管理的延期都只能恶化法德关系,从而破坏与德国谈判的 基础。所以,正如艾登在回忆录中分析的那样,“选择支持法国干涉或给予象征性的支 持,后果更危险”。[5](p188)不过,当赖伐尔继任法国外长后调整了法国的政策,极 力要将维持萨尔秩序的义务交给英国人时,组建国际部队维持萨尔公决期间的社会秩序 则成了展示英国公正、真诚的和解愿望,促进恢复与德国谈判的机会。内维尔·张伯伦 在1934年12月9日的日记中把英国能够倡导组建一支国际警察部队称为“一个天赐良机 ”[7](p252)。
    事实上,当国际部队组建事宜确定下来后,英国就曾努力试图借机让德国重返国联。1 935年1月7日,西蒙致电驻法、意大使,要求他们促使法国和意大利邀请德国在公决后 参加国联讨论问题。西蒙认为,德国参加萨尔问题讨论的益处很明显,而且不会损害它 在1933年10月发表的声明。[3](p359)1月9日,英国驻德大使又奉命邀请德国派代表参 加国联有关萨尔问题的会议,真实目的就是借机让德国返回国联。但是,德国在第二天 委婉地回绝了英国的邀请,只表示可以派专家参加,遂使英国的算盘落了空。[3](p363 ,369)
    
    1935年1月13日,萨尔全民投票如期举行,整个活动由于有国际维和部队的介入而得以 顺利进行。1月14日,通过300名中立国工作人员通宵的工作,15日晨6时通告国联行政 院:除905张废票和1292张空白票外,有477119票支持并入德国,2124票主张并入法国 ,还有46513票同意继续由国联管辖。支持并入德国的票数占总票数的90.3%。两天后, 国联行政院做出正式决议,宣布根据公民投票结果,萨尔将于3月1日归入德国。[8](p6 9)
    萨尔公决的结果起初似乎为欧洲的和平带来了非常大的希望。希特勒在15日公布投票 结果的当天就发表了广播讲话,重申他在事前所做的声明,即萨尔回归后,“德意志帝 国将不再对法国提出进一步的领土要求”,甚至其后16、17日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谈到 了德国重新回到国联的可能性等问题。
    然而,这一切都仅仅是昙花一现。等到3月1日萨尔正式并入德国以后,纳粹就开始酝 酿新的冒险了。德国报刊机器纷纷开动起来,如《慕尼黑日报》就公开宣称:“现在我 们已经收回了萨尔区,我们还将收回阿尔萨斯-洛林、但泽走廊、米美尔区和德属捷克 。”[9](p821)事实上,1935年3月16日德国公然撕毁《凡尔赛和约》的有关条款,宣布 重整军备的时候,距德国收回萨尔仅仅过了两个星期。
    事实证明,萨尔的顺利回归不但没有带来英国所期望的欧洲和平,反而助长了德国的 毁约扩军的气势。而德国的毁约行动同时也宣告了英国企图利用萨尔问题达成欧洲和解 的政策的破产。原国联助理秘书长华尔脱斯在他事后撰写的《国际联盟史》中是这样评 价萨尔公决的结果的:“毫无疑问,这是希特勒--国联和它支持的一切国际组织的敌 人--的又一次胜利;纳粹政权得到了一股新的力量和信心,而归根结底这只能增加战 争危险。”[6](p153)英国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萨尔公决的结果 及其后果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这(指公决结果)虽然是一种正常和势所必至的结果, 但是国家社会主义在这次道义上的胜利,使希特勒的威望大大提高,并似乎给他的权威 戴上了德国人民意志的真诚典范这个桂冠。希特勒并没有因为国际联盟的公正或光明正 大的作风而变得好商量,更谈不到有所感动。这只是证明他一向认为协约国都是颓废的 笨蛋这一看法罢了。”[10](p94~9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