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伊朗之父礼萨•汗的改革(3)
其三,大力发展现代经济。 第一,以银行来支持农业的发展。1928年成立伊朗国家很行,1930年从英国人手中收回了钞票发行权。同年成立农业银行分行。1931年又开办了专门的农业银行。两个农业银行都以借方的土地及其它不动产为抵押,贷款给他们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扩大种植经济作物。 第二,伊朗政府通过机器进口免税法,扶助伊朗民族工业企业法(新建工厂在十年内从国外进口原料和化学制品免纳关税和沿途杂捐)。1931年2月25日通过了《对外贸易专营法》, 宣布对外贸易的出口和进口归政府专营,1931年3月11日又通过这个法律的补充法, 都规定有限定伊朗进口总额和发给许可证的办法。这些法律巩固了伊朗货币的币值和民族工业。 第三,1930年伊朗开始建立现代化的机器工业。因为缺乏实力雄厚的私人投资者,所以由伊朗国家或者国王本人作为大企业的投资者,以此启动伊朗工业化的车轮。伊朗先发展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轻工业,在轻工业中发展纺织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在实力增强后才建设重工业。1932年注册的商业、工业和其他股份公司为93家,1942年增至1902家,1940年伊朗工人达40-50万。 第四,大力加强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1928年伊朗政府征收特别间接税,着手修建由波斯湾的班达--沙普尔至里海的班达--沙的横贯伊朗的铁路,长约一千四百公里,1938年建成通车。此后又修成大不里士至德黑兰、马什哈德至德黑兰两条铁路,1947年伊朗铁路网全长2800公里,同年能通汽车的公路总长约二万公里。与此同时,礼萨·汗动工改建城市,特别是集中资金改建德黑兰市,许多街道路面硬化,铺上柏油,又修建许多现代样式的政府办公大楼。 其四,进行世俗化的社会改革。 第一,打击、限制教士的权力和势力。根据欧洲模式,创建现代教育和法律制度,削弱教士在司法、教育和慈善事业领域的传统地位;政府又监督清真寺的地产,削弱教士的经济基础;政府又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及至衣着,摘除妇女面纱,让妇女接受教育;采用欧洲化的姓氏和非伊斯兰日历;让信仰其它宗教的人也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这一切都激起了教士的强烈反对。但政府坚决镇压胆敢同政府作对的教士。当然也有一部分教士不卷入政治,保持沉默;一部分教士力图在伊斯兰教义和认识论的框架内为时代变迁和政府政策寻找合理的解释。 第二,发展现代世俗教育。1923年伊朗学生总数为55000人, 1938年增至2337000人。从1921年至1941年,伊朗识字的人也大大增加。 1935年成立德黑兰大学,还成立农学院、师范学院。1938年伊朗在校的大学生有4200人。当然,因为教育经费不足,只有富人和新兴中产阶级的子女才有能力上学。 第三,提高妇女地位。为了建立一个自立、自我发展的新伊朗,礼萨·汗需要利用一切智力和资源为国家服务,因而需要把妇女也纳入国家生活的主流,他模仿发达国家,强调新伊朗应该成为具有现代性的民族国家。他让妇女进入公共生活,在教育、衣着、社会生活方面模仿西方,1936年宣布妇女带面纱为非法,准许妇女进入大学接受教育,妇女可在学校、医院、工厂和国家机关工作。尽管妇女地位的提高仅局限于中上层妇女,但这在伊朗现代史上是划时代、破天荒的大事,从此伊朗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妇女开始在国家文化和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四,礼萨·汗仿效土耳其,采用欧洲服式,改革伊朗传统服饰。从1928起,禁止戴用历代相传的波斯缠头“头巾”,而改戴“巴列维头巾”,最后又下令戴欧洲式的帽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佩戴有帽檐的帽子,军人戴无檐的军帽。 其五,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建立新的民族认同价值体系。 第一,进行文字改革。礼萨·汗的现代化开始于伊朗军队和警察的欧化,然而波斯语中没有相应的单词和术语用以表达欧洲的军衔、军规及概念,伊朗的士兵、军官及司令不可能在日常语言中直接采用数千个来自欧洲语言的单词,因此必须创造新的波斯语单词以表达从欧洲语言中借来的概念及术语。1924年,礼萨·汗下令国防部成立一个委员会,以创造对应欧洲语言的波斯语单词。国防部与教育部组建了一个由七名军官、四名文官组成的联合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创造了300-400个新词,如“机场”、“飞机”、“营”等。1925年,国防部成立了由1 名军官和5名文官组成的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不仅从欧洲语言中翻译出军规和军衔,而且也把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翻译成波斯语。1932年德黑兰师范学院成立了一个学会,在其存在的8 年半时间里,创造了3000个新词,其中包括大量的科技词汇。1934年教育部成立医学研究院以创造新的医学词汇。1935年春,礼萨国王下令首相组建伊朗科学院,并兼任科学院院长。在科学院存在的6年时间里, 时常伴随着激烈的争论,但毕竟创造了大量的新词,并把伊朗城镇和河流的阿拉伯语和土耳其语名称改成波斯语。科学院在创造新词时常借用伊斯兰化之前的古波斯语,有很多新词已为伊朗大众所采用,也有很多生僻和古怪的新词为人们所抛弃。文字改革的目的在于创造简单化的民族化的富有活力和表现力的优美的波斯语,用意在于重建波斯民族主义的精神文化和民族特征,恢复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创造力。 第二,改换国名。1933年1月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1934年8月2 日在兴登堡总统去世之后自称为元首,他在德国鼓吹“雅利安人种优越论”。在柏林的伊朗公使馆外交官深受影响,就向伊朗外交部建议,既然伊朗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的摇篮和最初的家园,那么国名应从波斯改为伊朗,意即雅利安人的家乡。礼萨国王接受这个建议,伊朗政府在1934年的最后一天向国际社会宣布从1935年1 月开始国家的正式名称由波斯改称伊朗。国名的改动不仅把伊朗的文明史向前延伸了,而且也显示了所谓民族“优越感”和“自豪感”。这充分体现了伊朗民族主义者的内心梦想和感情。 第三,为了冲淡和贬低伊斯兰教在伊朗社会中的巨大影响,礼萨国王从伊斯兰前的波斯帝国的光荣和强大中寻找民族骄傲的根源,让人们牢记阿拉伯人征服伊朗的历史屈辱,从而拒绝和轻视阿拉伯人带来的伊斯兰教,为巴列维王朝的世俗化改革寻找理论依据。伊朗举行史诗诗人费尔多西的千年纪念会。1930年通过国家文物保护法,1935年在库姆建立了历史博物馆,陈列公元前历史文物。1936年在德黑兰建立人类学博物馆,1937年建立了国家图书馆。1938年在德黑兰建立了古文献博物馆,在设拉子建立了拜火教纪念馆。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