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6月9日,罗苏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随着罗苏外交关系的建立,底图内斯库成为东方公约最积极的支持者之一。他同巴尔都一样把苏联看作是维护东欧乃至整个欧洲力量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1934年6月, 在底图内斯库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的努力下,小协约国和巴尔干联盟宣布支持东方公约,并支持苏联加入国联。底图内斯库还希望罗马尼亚能加入东方公约。他支持法国与捷克同苏联的接近。他在给国王的电报中写道:“罗马尼亚不应该忘记,它的盟国多一份安全对罗马尼亚有同样的意义”(注:[罗]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94页。)。 东方公约因德、波的反对而宣告失败,法国苏联按原来的设想准备缔结双边援助协定。1934年10月,巴尔都和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在马赛遇刺身亡后,法苏的接近遇到波折。新任法国外长赖伐尔改变了巴尔都政策的重点,把接近苏联转变为争取意大利的支持。对于德国,赖伐尔考虑更多的是和解。对于集体安全,他更感兴趣的是西欧大国的合作而不是与苏联缔结同盟。底图内斯库又面临新的问题。 三 底图内斯库可谓罗马尼亚的“巴尔都”。他同巴尔都一样,在20年代都是以强硬的反苏立场著称,而在30年代则积极推行联苏抗德的集体安全外交路线。1934年巴尔都遇刺身亡后,法国外交开始转向,但在底图内斯库的主持下,罗马尼亚外交继续沿着这条路线发展。 底图内斯库不赞成赖伐尔的观点。他认为,意大利无法取代苏联的地位,只要法苏合作,即使没有意大利,法国和它的盟国对德国也占有一定的优势;而把苏联撇在一边,一旦苏联和德国再度取得和解,那对东欧的稳定是极其不利的。 1935年1月7日,法国和意大利在罗马签署了一项协定,法国在非洲殖民地问题上作出让步,换取意大利在欧洲问题上与法国合作。小协约国担心法国从苏联转向意大利。四天之后,小协约国在南斯拉夫的卢布尔雅那召开常务理事会,三国外长一致认为,“只有在总的,明确的欧洲政策框架内,法罗协定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这样的欧洲政策指的是法国与苏联尽快达成协定,这也是小协约国和巴尔干联盟能发挥作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注:[罗]伊沙丽·坎普斯:《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同盟》(the Little Entente and the Balkan), 布加勒斯特,1978年,第93页。)随后在底图内斯库和贝奈斯的安排下,小协约国和巴尔干联盟联合召开常务理事会会议,五国代表宣布,他们认为法苏合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底图内斯库作为该年度小协约国和巴尔干联盟常务理事会的主席,受小协约国的委托,以罗、南、捷、希、土五国代言人的身份去巴黎做法国的工作,力促法国尽快与苏联签署双边援助协定。底图内斯库向赖伐尔指出,虽然法苏双边援助协定不能取代东方公约,但是,它对维护欧洲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注:[罗]伊沙丽·坎普斯:《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同盟》(the Little Entente and the Balkan), 布加勒斯特,1978年,第94页。);底图内斯库向法国发出警告,假如法国不与苏联合作,那么,罗马尼亚与其它东欧小国将落入德国的影响圈,东欧小国为了保护自己将跟随德国而不再跟随法国。 在盟国的敦促下,赖伐尔于1月20 日就双边互助协定向李维诺夫作了具体的表示。3月末,法国着手准备法苏双边援助协定的草案, 按照底图内斯库给罗马尼亚政府的报告,他参与了这一准备的过程。3 月31日,底图内斯库一整天都在法国外交部,连续几十小时与赖伐尔、莱热举行会谈,商讨法苏双边援助协定的草案(注:[罗]伊沙丽·坎普斯:《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同盟》(the Little Entente and the Balkan),布加勒斯特,1978年,第95-96页。)。 1935年5月2日,法苏签署了双边援助条约,赖伐尔抱怨说,是小协约国把他推入苏联的怀抱(注:[罗]B ·兰格:《罗马尼亚与大国》(Dov B.Lungu,Romania and the Great Porwer),伦敦,1989年,第59页。)。但底图内斯库对法苏条约作了极高的评价。他对5月10 日访问布加勒斯特的法国前外长保罗·邦库尔说:“双边援助条约的签定将对欧洲的和平结构产生良好的影响,……它将成为今后欧洲完全组织的基础。 ”(注: [ 罗 ] 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95页。)他认为,只有法苏有坚定的合作,小协约国和巴尔干联盟才能在国际事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小协约国也更方便与苏联进行合作,从而更好地保证东欧的安全。正是从这一考虑出发,底图内斯库对捷苏双边援助协定的签署也表示积极欢迎,并考虑如何进一步发展罗苏关系。 法苏、捷苏双边互助条约签署后,底图内斯库着重考虑罗马尼亚在法、捷、苏合作中的地位。由于苏德之间没有共同边界,苏联要援助法国和捷克必须经过波兰或罗马尼亚领土。波兰在1934年1 月与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后,不再信奉联盟外交,而倾向于在大国间维持平衡,波兰不可能答应让苏军过境,这样,对联盟外交持积极态度的罗马尼亚,在法捷苏合作体系中的地位开始上升。 底图内斯库认为,苏德之间没有共同的边界,这无疑使法苏、捷苏合作缺少足够的威慑力,如果罗马尼亚能成为其间的桥梁,那么,欧洲现状的稳定就有了足够的保证,而能做到这一点,底图内斯库在国内的地位也就能得到巩固。但是,允许苏军过境对罗马尼亚来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历史上,俄国多次以武力夺取比萨拉比亚,罗苏建交后,虽然苏联承诺不提起比萨拉比亚问题,但是,罗仍担心一旦苏联有机会特别是假如允许苏联红军出现在罗领土上,苏联很可能再次获取比萨拉比亚。底图内斯库还有更深一层的担心,假如国际局势极度恶化,以至爆发战争,苏联可能即使不经罗马尼亚同意而令红军过境,如果那样,罗马尼亚还不如趁早与苏联缔结双边援助协定,使苏联承诺红军过境需经罗政府同意,并应在罗政府要求下,从罗领土上撤出(注:[罗]B·兰格:《罗马尼亚与大国》(Dov B.Lungu,Romania and the Great Porwer),伦敦,1989年,第61页。) 1935年6月,底图内斯库正式向罗国王卡罗尔和罗政府提出, 希望与李维诺夫就双边互助条约进行谈判。卡罗尔国王担心,与苏联的合作会引起共产主义在罗公众中进一步传播;卡罗尔国王也担心盟国的反应。波兰支持罗与苏改善关系,但坚决反对罗苏关系发展到结盟的地步。最后,国王还担心德国的态度,德国始终以极憎恨的态度注视着罗苏的接近。各方面的因素使国王反对底图内斯库的建议(注:[罗]扬·奥普雷亚:《底图内斯库的外交活动》(Titulescu's Diplomatic Activity),布加勒斯特,1968年,第97页。)。底图内斯库一方面反复向卡罗尔国王强调,罗军事力量的虚弱使自己无力抑制修约主义国家的野心,罗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唯一的选择是跟随法国一起与苏联结盟,另一方面,底图内斯库向法国寻求帮助,试图借外力压国王让步。 对罗苏的接近,法国的军方及对德强硬派代表持欢迎态度。他们认为,由于波兰政策的转变,罗的地位凸现,一旦法、捷与德交战,罗马尼亚成为捷克较理想的后方和退守之地,若捷克未能顶住德军的进攻,可以向罗境内撤退,并在那里得到苏联及时的援助,因此,他们认为应鼓励罗与苏结盟(注:[罗]B·兰格:《罗马尼亚与大国》(Dov B.Lungu,Romania and the Great Porwer),伦敦,1989年,第62页。)。新任法国首相赖伐尔则不愿迈出这一步。在赖伐尔看来,他已经对小协约国作了相当的让步,与苏联签署了双边援助协定,要他向罗国王施加压力使之同意与苏结盟是不可能的。
(责任编辑:admin) |